出版:2020.09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讓建築與城市更有吸引力的照明設計
文/廖慧燕
隨著科技文明發展、生活型態改變,夜間活動已經變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以夜間活動為主,所以照明儼然成為建築物的第二部合聲,和諧的二重唱能讓建築物在日夜間綻放光明和光影共舞,不只室內活動與氣氛受到照明很大的影響,室外照明更是影響夜間活動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照明科技之演進,燈具已從單純的照亮功能,演化到更細膩、多變的人工光源,各類燈具的光束角度、配光曲線、光通量、色溫、耗能系統控制等,照明不僅須合乎藝術美學還必須結合現代科學,已成為一專門的學問。面對這些演變,建築師應如何掌握因應,使建築物與照明作完美結合在白晝與黑夜均可提供最佳的室內外活動空間與外觀,本期特別以照明設計為主題製作特輯,同時配合特輯,在建築作品中加入照明設計介紹。
照明設計涵括之範圍尺度差異很大,本特輯特別從不同角度切入,所以文章中對照明之介紹從光影鐘、室內空間、新舊建築外觀照明、庭園甚至到整個城市區域夜景設計等包羅萬象,希望可以提供更完整的視野。在小尺度部分,首先由姜樂靜建築師等人介紹台中歌劇院的「當下光影鐘」,及台中綠川上的木構人行橋,文中強調燈光設計師不僅要讀懂建築師的企圖,也要瞭解環境光的狀態,做出最簡單的結論,將光自然的融合在型態之中;林靖祐老師以高雄美術館104、105展間為例,介紹如何應用光科技,使光達到最佳之平衡效果,他認為光如空間的靈魂,光照下的環境影響人的心理與生理,透過科技拓展照明應用最重要的是要創造優化的、人性的光環境。
在建築外觀照明設計部份,林大為先生等人以捷安特總部大樓及美河市為例,詳細介紹及解釋建築燈光與外牆介面關係,強調須做好細部計畫使建築與照明呈現最完美的結合與效果;廖喬芝介紹總統府建築外觀照明改善案,說明如何在原固定之燈具位置,應用節能燈具使整體更立體而不浮誇、雅美又不落俗氣,創造出總統府夜間的新風貌;劉培森建築師則以高雄圖書館為例,介紹如何將照明融入設計,以達到內部空間及外觀在日夜間均能達到最佳效果,並強調照明設計應「以人為本」,從需求面構思,考量建築物的造型 、材質及空間特性,善用照明技術,在節能的前提下,完美的呈現精心設計的夜間建築風采。至於周鍊先生則以大尺度的光環境角度探討照明設計,並以大陸頤和園及上海黃浦江兩岸照明計畫為例,說明如何應用光環境設計,以提供能彰顯現文化特色且安全優美的夜間活動環境。
近年來,國內逐漸重視城市夜間景觀再加上商業廣告等,形成亮麗的城市夜景,對景觀及商業活動確有助益,也是一種社會文明進步的表徵,不過少部分建築物外觀照明設計未盡妥適,不但有美觀問題甚至造成光汙染、光害,而且建築物各自設計難免缺乏協調性與整體性,未來如能制定相關規範,同時參考都市設計訂定地區照明設計準則,或甚至針對區域進行整體光環境之設計,讓不同建築物與都市空間共同譜出一部完美的夜間交響曲,更能促進都市活動及形成城市的璀璨夜空。
作品
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學習中心 / 46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 52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 / 62
河樂廣場 / 68
與光共舞-建築照明設計
與光共存 光環境整體規劃 / 82
抓住光影 談兩件有「光」表現的微作品 / 90
光與空間的敘事 自然與人為交織的舞台 / 96
照明藏在細節裡 / 102
總統府夜間新風貌 / 108
探討照明與科技技術的可能性 / 112
翰墨空間 – 故宮書畫賞析特展 / 116
中山堂廣場光環境優化計畫 / 118
點亮十三層-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120
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124
《評論》
府城新樂園 河樂公園的新地景體驗 /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