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1.08
規格:繁中/平裝/272頁/16.5 x 21/彩色
ISBN:9789869991537
備註:初版
雜木林進路:廖偉立的建築
NT$650 原始價格:NT$650。NT$553目前價格:NT$553。
81871B|廖偉立|2021.08
已售完
並陳多元文化差異理念,觀照自然萬物運行法則
--
廖偉立從「造化」出發,
循著雜木林進路,尋得不斷進化的建築態度
臺灣建築師廖偉立的獨特「雜木林式美學」與「宇宙論」,顯現出一股「造化」的能量,亦是一種永無止息尋找「關係」並且不斷發展「變奏」可能的過程,企圖在新/舊的混合與聯結、建築/自然之間不斷對話,含納本地/外來不斷的碰撞、吸收與相融,轉化並產生多元、多義的綜合能量。
本書以「雜木林進路」為題,紙上展陳廖偉立近年九件代表性作品,並集結臺灣當代建築場域及跨領域的重要創作者與評論者,一起在參與討論從廖偉立在當代臺灣的空間論述,在充滿有機性、不斷碰撞的詰辯、質疑、溝通、反省中,討論當代臺灣的文化主體與空間性,也尋找人為建築與原生自然的新關係,以及人面對城市、鄉村的新態度。
雜木林
臺灣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急突三千公尺的不同海拔的地域中, 植物、林相、生態、地景、海景、山景多樣而豐富;身處亞熱帶緯度, 北回歸線劃過地球一周的區域,百分之九十的國家都是沙漠,只有臺灣具有「雜木林」多元共存,充滿生機的林相,與寒帶或溫帶的單一林相是不同的。
從我的觀察,臺灣是浮動的島嶼,其文化、社會與生態皆充滿著「雜木林」般的多樣性、混雜性、衝突性與流動性,在亞熱帶特有的環境與人文特色下,值得我深切的關注與反省。臺灣的建築須超越現代主義建築的普遍限制,走出第三世界鄉愁式的思考,努力突破小地域、小傳統、小格局的侷限,不只在轉譯臺灣的「傳統性」與「地方性」, 而是以一個更開放的思維來超越傳統與地域,並回應時代新的需求與精神。唯有深刻地了解臺灣的自然環境及人們生活狀態的內裏,並建構出能正確回應時代意義的作品,才能使地方與世界真正的產生互動互動與對話。--廖偉立
聯合推薦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洪育成(考工記工程顧問公司負責人)
張景堯(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陳永興(水牛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陳逸杰(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黃聲遠(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趙建銘(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引言
2107年底,個人被廖偉立建築師委託策劃他個人的建築展。
作為長期觀察臺灣建築發展的人,個人認為建築除了作為物質的生活容器,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的一種,建築師的作為一方面為委託者完成合宜定居的處所,同時也綜合了當下的各種技術,透過構築行為書寫對環境的意欲,與一般藝術或各類文化的作為相當。而建築的展覽,可以讓建築創作者跳過日常作業的束縛,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與表達的意欲, 這也是個人一向想推動的工作。
因此,在2018年初與2019年中,我們在臺北與臺中分別舉辦了「造化:廖偉立的建築」與「雜木林的進路:廖偉立的建築」兩項展覽。展覽名稱的改變,不僅展出內容及時的增長, 同時也反映出兩次展覽期間廖偉立創作心境的調整。展覽期間,為了促進對建築創作的反思,以及與民眾的溝通,我們也策劃一連串與建築、環境有關的論壇,經由對談或演講的形式展現,而上述與會者講述內容都頗有見地,引人深思!
在此,我們特別把這些論述結集成書,感謝講者們給我們的啟發,也作為兩次展覽的紀錄。
文/王增榮
建築求道之路
我想該是時候了,把自己多年來對建築的實踐、思考與反省呈現出來,儘管我個人的建築求「道」之路崎嶇多折,卻與我土生土長的臺灣多山、四面環海洋的島嶼中潛藏的複雜、多元差異能量,所呈現的性格與命運緊緊相扣合。
以近乎「懺悔錄」的心情來書寫這短短的小記,希望盡量用最少的文字,來詮釋我內心內裏對建築的思索,因何?怕「多言數窮」。但儘管如此,對我自己的意義卻是強大無比的。
回想起以前,自己在建築所作所為,僅靠著像宮本武藏般少年時的天生感覺與蠻力及奇淫技巧做建築,過程中逐漸看見自己的偏執與耽溺,讓我膽顫心驚,慚愧不已!近幾年藉著對「建築」不斷的實踐、反省與思考及對臺灣亞熱帶環境的觀察與探索,逐漸發展出自己個人「雜木林進路」的建築思考與實踐策略,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的尋找關係、不斷的看見某些「原初」。而我也深深覺得做建築,唯有誠懇面對「生活」的一切,覺知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建築的「信仰」,言行一致的「發現」下去。
謝謝淡江大學時學習建築的過程中,啟蒙我的李俊仁、王淳隆老師,就業時李祖原建築師「格局」與「氣魄」的啟示,潘冀建築師「實務」的磨練機會與「專業態度」的建立, 美國SCI-ARC求學時的老師Coy Howard認為:「唯有回到母體,才能設計出屬於自己的好建築」及Eric Owen Moss建築師經常提及:「敞開心靈挖掘自己最大的潛力與可能性,才能做出好作品」,讓我獲益良多。
好友也是知名臺灣小說家、建築策展人與評論家阮慶岳兄,單刀直入的提問: 「偉立, 你的建築核心價值是什麼?言行一致嗎?」常常令我膽顫心驚並深覺自己的不足,臺灣知名評論家及策展人王增榮兄,對我建築的犀利批判與看見及對我個人建築的「獨特性」的建立與提醒,每每使我重新試圖打破「自己」,尋找真正的「自己」。
建築從設計到執行完成的過程中,有幸與營造家廖明彬兄相互的發問、探討與學習,使我對建築「真實」的掌握更加深刻。
好友們的包容與支持,及工作伙伴們的投入與用心,都是鼓勵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最後感謝家人、太太曉青、兒子飛力的支持,及92歲的老媽媽與在天國的父親給我這顆熱愛建築的心。
文/廖偉立
前言
引言/王增榮
建築求道之路/廖偉立
策展論述
策馬入林:關於廖偉立的建築與臺灣/王增榮
作品
雜木林進路/廖偉立
東眼山森林遊樂園自導式公廁
基督救恩之光救恩堂
北港女兒橋
北港天空之橋
毓繡美術館
湖山水庫人文生態暨遺址教育中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礁溪教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德光教會
臺藝大藝術博物館
演講
雜木林的多線演化──土地.身體.物質.內部性/羅時瑋
廖偉立建築的三張臉孔/王俊雄
衝撞的島嶼風景:臺灣的建築現(顯)象學/邱浩修
對談
廖偉立×黃聲遠──形式/對話:探找自由的建築
廖偉立×謝英俊×阮慶岳──有我/無我:建築師的主體論辯
廖偉立×郭瓊瑩×林舜龍──從土地記憶尋找空間美學的根
廖偉立×邱文傑×王俊雄──進出雜木林,眾聲喧嘩的建築生態
廖偉立×廖明彬×褚瑞基──從紙上到施作現場:建築藝術化的進路
廖偉立×漆志剛×朱弘楠──在繁星之間:多元時代,去中心的建築主體
廖偉立×謝宗哲×陳俊言×陳瑞笛──「獨立時代」:雜木林的來時徑與去時路
廖偉立×王喆×羅曜辰──跨世代建築對話:閱讀時代的轉折語境
附錄
廖偉立作品分布位置
「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場配置
「雜木林進路:廖偉立的建築」展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