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對於新國立競技場問題持續敲響警鐘
來自代表日本之建築家的緊急建言。
將來的建築之提示的所在,是「地方」!
大都市因著過度均質化而走上了非人性之途。這讓伊東豊雄深感「朝向都市之建築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換句話說,也就是說現代主義建築正面臨一個巨大的分岔路。為了突破這個困境,試著離開都市會是必要的。從那裡或許能夠看得到新建築的可能吧。這股強烈的心情,成了伊東豊雄整理出本書的動機。
建築必須是能夠實際感受到每一天生活中的真實場域。並不只是建築家而已,包括施作的人、生活的人、活動的人,因著大家對於建築的參與與關懷,建築因而能夠讓活生生的生命得以棲居其中。
伊東豊雄現在心目中想做的建築,是將現代主義所切離的建築與人的距離縮短,不,應該是將建築帶回到一般人們的手上這件事。他認為這件事與恢復建築中的自然、繼承地域性與歷史文化,並讓社區得以再生是聯繫在一起的。
■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面對著都市的建築時代已經結束了
都市,思考東京
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庭園都市、江戶
從東京奧林匹克到泡沫經濟時期的東京
作為都市遊牧民眾的居場所
那時候所想的事情
世界最安全安心的都市
均質的格子世界
連續的都市、活著的建築
第二章 超越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築是可能的嗎?
現代主義所創造的現代都市
如同工業產品般被製造的都市
都市的繁榮在今後也能持續下去嗎?
資本主義的本質
朝著都市之建築的極限
從成長的這個束縛中解放
第三章 從地方呼出的脫離近代建築—岐阜「大家的森林 GIFU MEDIA COSMOS」
從MEDIATHEQUE邁向MEDIA COSMOS
從空間的流動性邁向空氣的流動性
邁向脫空間至上主義
如同一座市街般的建築
大的家與小的家
象徵小家的Globe
消費能源的減半
以在地的材料所製造的木構屋頂
共同工作下所產生的建築
市民也參與這個專案
在建築物吹進生命氣息的營運體制
第四章 返回建築之原點的建築—愛媛「讓大三島成為全日本最想入住的島」計畫
與島的相遇
回顧建築的「始原」=最初始的原點
注視地方的潛在能力
大三島的魅力
以「在日本最想居住的島嶼」為目標
作為活動據點的伊東博物館
大三島版「家(大家的家)」
保存大三島的建築與風景
瀨戶內初次的「大家的葡萄酒廠」
島民所開拓的食文化
對自然打開的住宅的模式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Project
思考島內的移動手段
兩據點居住的這個生活形態
從「都市?還是地方?」邁向「既都市又地方的」
第五章 由市民所構思的、為市民而存在的建築—長野「信濃每日新聞社松本本社」
地域再生所期待的新總部大樓
市民參加的建築計畫
信每 新松本總部 街中Project
非公共的公共可能性
Media Garden/媒體花園
來自建築家的贈禮
能夠感受風與光的空間
活用自然資源
市民所製作的市民居場所
第六章 根植於歷史文化的建築—茨城「水戶市新市民會館(假稱)競圖」
與水戶藝術館對望
水戶的驕傲、櫓廣場的某棟建物
大柱所創造出的祝祭空間
第七章 大家的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所到達的終點
新建築語言的構築
建築家的任務
將眼睛朝向地方的這件事
所謂的建築就是賦予社區具體的形式
從「大家的家」邁向「大家的建築」
後記
■ 作者簡介
◎伊東豊雄 Ito Toyo
一九四一年出生。建築家。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在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任職後,設立了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獲得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英國皇家建築家協會(RIBA)金牌獎、普立茲克建築獎等多項獎項。主要的作品有:仙台媒體中心、大家的森林-GIFU MEDIA COSMOS、台中國家歌劇院等等。主要著作有《從那一天起的建築》(集英社新書)、共著《建築的大轉換 增補版》(筑摩文庫)。
■ 後記
伊東豊雄
二一四年的秋天,隨著發高燒而突然在動脈發炎症狀反應數值呈現異常的上揚,陷入了四個月的住院生活。將所有能夠檢查的部分都檢查了一遍,也找不到有毛病的地方,結果就這樣在原因不明之下又恢復了以前健康的身體。但就在持續檢查的四個月之間,斷絕了酒精與咖啡因,每天都過著規律而健康的生活。
從飛翔於國內外的生活當中,變成突然整天關在狹窄的病房裡,生活可以說有著劇烈的變化。凌晨三點就起床,讀讀書、想想事情變成每天的功課。這是因為突然出現了過去所未曾想像過的龐大空閒時間的緣故。
在那樣的時間裡所思考的,是自己過去所做的建築的事情,以及今後的人生該怎麼過的這些事。剛好在那個時候,我的辦公室裡重要的建築案的工程現場也正迎來了佳境,包括在臺灣的「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墨西哥普埃布拉的「Baroque International Museum Puebla(普埃布拉巴洛克國際美術館)」;國內則有「大家的森林GIFU MEDIACOSMOS」與「山梨大學國際Liberal Arts學院棟」。
尤其是「臺中國家歌劇院」是在二一四年末、二千席的大劇院要在一個月的期間內對市民作初次的公開。在病床上透過智慧型手機看著劇場中充滿懷著喜悅的市民,一個人覺得無比感慨。這個歌劇院是在暨二五年末勝過ZAHA HADID的競圖以來,已經過了十年,是個曾經也有過想要放棄掉之時期的艱難建築案。建物的內部所及之處全部都是以三次元的曲線所構成,宛如在洞窟內行走的樣子。雖然終於決定在二一六年的九月末開幕,但工程一再延誤,能夠實現可以說真的是奇蹟。
興奮狀態的現場與安靜的病房有著極大的落差,腦子裡一直思考著對於創作這種可以說是「藝術的」建築,就讓這個歌劇院成為最後一個吧。因為投注這種程度的時間與能量的工作,在自己的建築人生中,也已經是不可能了的緣故。
再加上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對於自己來說,最初期的作品「中野本町之家」與「臺中國家歌劇院」竟然在某些部分上是相通的。這個小住宅的空間也如同「白色的洞窟」。雖然尺度規模完全不一樣,但是兩者卻有著「光與聲音從遠處傳來似的」這個共通點。或許也可以說就如同置身「母胎」似的感覺吧。彷彿在隔了約莫四十年的歲月,在這當中遍覽了自己整個建築人生的樣子。或許也因著有這樣的感慨,所以才覺得將它作為「藝術的」建築的最後一個也挺好的。
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我幾乎每個月都前往漂浮於瀨戶內海中央的大三島。大三島據說是由推古天皇時代(五九四年)所創建的大山祇神社來守護,而保有著美麗風景的島嶼。
偶然間,這個島蓋出了我的建築博物館,並且以這個為契機而和東京的塾生(伊東豊雄建築塾)們經常性地造訪這個島。
然後,在這個島上改造空屋,把它整修成「大家的家」、租借了放棄栽培蜜柑的土地開始施作葡萄酒釀酒廠,並和島民開始一起從事各種活動。而這些活動已在第四章做了詳細的介紹。
基於「讓大三島成為日本最想居住的島」的這個主題下所進行的這些活動與在臺灣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