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本書是提供已接觸過環境領域書籍的學生閱讀,將坊間複雜的廢棄物書籍,改以「關鍵字學習」方式重點整理。讓學生在面臨千變萬化的考題時,還是能搜尋到「關鍵字」,以聯想式方法撰寫答案,減少空白或亂發揮很多字作答,卻得分很少的困境。
本書適合學生搭配廢棄物相關課程之原文書閱讀,更適用於考前1個月加強複習之用。期望同學還是能先廣泛閱讀廢棄物相關書籍、報告、網路資訊後,再收斂閱讀此書。
■ 目錄
第一章 我國廢棄物管理大事記
一、民國73年,都市垃圾處理方案
二、民國76年,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
三、民國80年,臺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興建計畫
四、民國85年,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
五、民國87年,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
六、民國90年,全國廢棄物管制清理方案
七、民國91~100年,核定環保科技園區推動計畫
八、民國92年,垃圾處理方案之檢討與展望—垃圾零廢棄
九、民國95年,「強制式垃圾分類」政策
十、民國96~101年,一般廢棄物資源循環推動計畫
十一、民國96年,汰換老舊垃圾清運機具
十二、民國99~101年,垃圾焚化灰渣再利用推動計畫
十三、民國99年,推動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
十四、民國100年,資源循環政策規劃
十五、民國101年,補助應回收廢棄物
十六、民國101年,垃圾焚化廠轉型為生質能源中心
十七、民國104年6月15日,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
十八、民國105年,推動永續物料管理
第二章 總論
一、廢棄物定義
二、一般廢棄物與事業廢棄物之區分
三、事業廢棄物代碼之編定原則
四、「產品」或「廢棄物」之區分
五、「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定義
六、我國廢棄物管理整體架構
七、清除、處理及清理之名詞定義
八、廢棄物清理之責任歸屬
九、廢棄物管理之主軸法規演進
十、廢棄物處理四大原則
十一、廢棄物處理層級(優先順序)
十二、再生、再使用及再利用之間的關係
十三、「資源回收率」、「垃圾回收率」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率」之計算
十四、典型廢棄物處理流程
十五、永續物質管理(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 SMM)
十六、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回收架構
十七、廢棄物清理之發展
十八、「汙染控制」及「汙染預防」之異同
十九、4R的觀念演進至5R?甚至6R
二十、零廢棄社會之建構
第三章 廢棄物種類與特性
一、影響垃圾產量及清運量之因素
二、垃圾之物理、化學性質分析
三、垃圾三成分及其近似分析之關係
四、廢棄物主要之元素分析項目
五、廢棄物發熱量及其用途
六、由三成分推算廢棄物發熱量
七、利用Dulong、Steuer及Scheurer-Kestner公式推估廢棄物發熱量
八、具代表性之廢棄物樣品採集方法(四分法)
九、一般廢棄物之採樣分析流程
十、事業廢棄物之採樣分析流程
十一、事業廢棄物焚化處理單元與進料分析之關係
十二、我國垃圾性質之重要參數
十三、我國垃圾處理計畫
十四、有害物質與有毒物質定義之異同
十五、有害物質特性
十六、生物性事業廢棄物
第四章 分類收集貯存與清運
一、名詞定義
二、貯存容器需合乎之條件
三、塑膠袋∕專用紙袋、塑膠桶、垃圾子車及混合使用之優劣
四、垃圾分類之目的及作法
五、垃圾分類之優點
六、「強制式垃圾分類」政策
七、巨大垃圾、資源垃圾、一般垃圾及廚餘之排出方式
八、應回收廢棄物之定義及其回收責任歸屬
九、廢棄物清除處理費之徵收方式沿革
十、廢棄物清除處理費徵收方式
十一、臺灣現行垃圾收集體系之分類特性
十二、搬運貯存容器系統及固定貯存容器系統
十三、直接拖運系統
十四、轉運原則
十五、垃圾收集計畫之研擬流程
十六、影響垃圾收集效率之因素
十七、提高垃圾清運效率之可行方案
十八、常見之集運效率指標
十九、廢棄物清運民營化之優劣
二十、廢棄物清除∕處理機構之分級方式
第五章 前處理
一、前處理之定義
二、前處理之目的
三、前處理之方法
四、破碎處理
五、垃圾壓縮
六、垃圾壓縮之特性
七、垃圾壓縮後衛生掩埋處理之優點
八、垃圾分選之目的及其方法
九、篩選垃圾及其可能影響的因素
十、垃圾回收效率
十一、垃圾「重力分離」技術
十二、廢容器資源化處理流程
十三、廢機動車輛資源化處理流程
十四、廢輪胎資源化處理流程
十五、廢電子電器資源化處理流程
十六、廢玻璃資源化處理流程
第六章 固化處理
一、固化及穩定化定義
二、狹義固化之習稱
三、固化之主要目的
四、固化∕穩定化之原理
五、固化∕穩定化技術分類
六、水泥固化法技術及其流程
七、各種固化法技術之原理
八、台灣電力公司針對「用過核子燃料」目前規劃之處理方式
九、熔結固化法之處理流程
十、燒結固化法之處理流程
十一、熔融固化法之處理流程
十二、廢棄物特性對固化作用之影響
十三、固化處理法之操作程序及分類
十四、固化處理程序之選擇依據
十五、固化∕穩定化處理成效之評估指標
十六、我國固化處理之應用實例
第七章 堆肥處理
一、堆肥之定義及原理
二、堆肥化之目標
三、堆肥處理之優缺點
四、堆肥材料之選定原則
五、堆肥發酵之條件
六、堆肥處理方法分類
七、堆肥化處理之流程及堆肥處理廠設施規範
八、堆肥成品品質之控制
九、廚餘回收方法
十、廚餘資源化方法
第八章 焚化處理
一、熱處理方法及其定義
二、我國焚化處理之演進
三、燃燒之基本原理及其反應階段
四、焚化法之優缺點
五、燃燒之基本反應式
六、完全焚化之基本條件
七、計算燃燒所需空氣量
八、計算完全燃燒之廢氣量
九、垃圾低位發熱量與處理能力之關係
十、處理能力與燃燒產生熱量之關係
十一、焚化殘渣之灼燒減量定義、用途、分析流程及其規範要求
十二、焚化爐爐床燃燒率之定義及其設計規範
十三、燃燒室熱負荷之定義及其設計規範
十四、燃燒室出口溫度及氣體停留時間設計規範
十五、焚化爐通風控制
十六、焚化爐公害防治機能
十七、焚化設施規模之決定步驟
十八、月變動係數
十九、設施規模之訂定方法
二十、依爐體型式區分焚化爐種類
二十一、連續式焚化爐處理設備
二十二、熱解法特性
二十三、焚化爐爐體型式
二十四、焚化溫度之控制
二十五、焚化爐二次汙染之控制
二十六、焚化灰渣種類及性質
二十七、垃圾焚化灰渣處理處置技術
二十八、燒結、熔融及篩分技術之差異
二十九、垃圾焚化廠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