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2.06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1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欣見建築年表再續
文/廖慧燕
建築不僅是結構與技術的表現,同時也反應了社會文化涵構,所以探討建築演變,不能忽略相關法規、社會文化的改變與影響。本雜誌曾經在1979年刊載了1945-1978年表,該表以建築作品、建築大事、出版紀要、都市計畫、政、經、文、社共五個軸向,呈現這段期間臺灣建築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係由王立甫、黃模春、黃健敏、夏鑄九、孔憲法、王鎮華等共同完成,其勞動量之大,以致後續雖有1984年一月由當時主編王立甫召開四場座談會整理出1979-1983五年回顧年表,但遲遲未有人勇於嘗試做第二次相似規模與架構的年表。幸好近年由吳光庭老師、吳昱成及研究室同學組成的團隊,合併前述1979-1983年表,戮力完成了1979-2020年表這份巨大的工作。
本2020年表基本上參照先前作法,分五個標題,但部分名稱及內容配合時空背景稍作調整,其標題名稱分別為「建築作品」、「建築大事」、「媒體出版」、「都市計畫、法規」及「社會文化」。研究團隊特別撰文說明編輯考量,工作方法及資料來源等,並表示相對於1978年反省式、激昂的態度及反應在製作人力、規模與相關議題討論上,本2020年表較著重在揭露影響建築設計的各種力量上,期望這種「小處著手」的方式對建築創作者或學者、學生在研究臺灣建築發展時能多一件有利的工具。
東海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築設計始終是國內建築界津津樂道的事,參與其事的三個主角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雖都已相繼過世,然其過程曲折複雜,部分甚至至今尚有些撲朔迷離。不過,無論如何,當年聯董秘書長芳衛廉慧眼識英雄找到了貝,貝又欽點了陳與張,如今東海留下的遺產,確如制度外的甘霖,引人入勝。雜誌過去已作過貝聿銘及陳其寬專輯,今年正好是張肇康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特別由徐明松教授協助製作小專輯,介紹這位參與東海大學建校,在東海、臺大等地留下經典作品,對臺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建築卓有貢獻的建築師。
專輯包括由曾為張先生入室弟子的鄭炳鴻教授描述師生情緣,肯定其大度隨和、教書從不言倦及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不但是業師也是令人尊敬的人生導師;徐明松教授探討1959年前的張肇康,並以他在東海留下的三個重要作品為例做進一步的分析,認為這是一條未被關注的華人現代建築新路徑,既應用了中國民居建築的聚落式,又轉化日本源自中國的建築語言,為當時華人建築現代性另闢蹊徑;黃瑋庭小姐經由歷史文獻資料探討東海規劃設計方向的幾個關鍵要素,包括業主的想像及如何分工等,並提出東海美好經驗是在一種天時地利、因緣巧合的機遇下完成,缺少了任何一項,都很難成就此一事業。
總結張在臺灣這幾年的作為,借用徐明松教授在文章中提出的「張以一種完美的姿態在看待他的創作,他心無旁騖地追求那份理想並立下標竿,他不懂得迎合,也不願妥協,在充滿無奈與妥協的現實社會裡,他的堅持與抗拒是必然的悲劇,張以他的悲悵,為我們換來了豐富無比的文化資產及一則則動人的校園傳奇。」
編者的話
20 欣見建築年表再續
文/廖慧燕
作品
34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戴小芹建築師事務所+萬有為建築師事務所
40 溪洲觀光服務中心與低碳轉運站
/陳昆豐建築師事務所
46 水門轉運站
/九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樸木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52 林榮新光站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60 基隆市消防局暖暖分隊
/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張全智建築師事務所
特輯-1979~2020臺灣建築年表
67 關於1979~2020年表
文/吳光庭、吳昱成
68 1979~2020臺灣建築年表
《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紀念特輯》
110 與張肇康的師生緣
文/鄭炳鴻
114 1959年前的張肇康
一條未被關注的華人現代建築新路徑
文/徐明松
123 早年東海規劃設計方向幾個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文/黃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