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5.07
規格:繁中/平裝/200頁/15 x 21/黑白
ISBN:9786264233866
備註:初版
本書是寫給想要用創作改變世界的人
運用故事與影片豐富建築設計的內涵
設計思考加入AI協作兼具技術與美感
這是一部探索建築設計與敘事結構關係的專書。它不僅是一本建築設計的技術指導手冊,更是一場對建築作為文化、記憶與未來想像載體的深刻思辨。本書透過「敘事建築」的概念,將設計視為故事敘述的延伸,並結合科技、文化、哲學、社會學等跨領域視角,開啟了一條不同於傳統建築設計的思考路徑。
本書除了探討建築的功能與美學,也深入研究建築如何透過敘事影響人類的認知、記憶與未來想像。強調空間不僅是物理結構,而是承載社會文化、個人情感與歷史記憶的載體。書中包含20個單元,循序漸進地講解敘事建築的設計方法,並輔以學生作品案例,使讀者能直觀感受理論如何應用於實際設計。
這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建築專書,它打破傳統建築設計的框架,將設計視為敘事的過程,並引入科技、人文、符號學、哲學等多元視角,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設計思考路徑。書中的反烏托邦敘事、AI與建築設計的關係、儀式性空間等討論,都為當代建築學帶來了新的啟發。
■ 序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建築學系的學生做議題導向的設計時,花很多時間在定義以及嘗試,但設計結果常常脫離現實且缺少有效支持的論述。學生引用的理論雖然都很有趣,但是容易發散並且陷入泥沼無法自拔。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通往羅馬的石板路,幫助學生脫離深陷泥淖的窘境。「羅馬」的隱喻,指的是「討論與實踐建築學」的主戰場。
建築學不只是技術導向的學問,也在既定問題的框架中探討「如何回答問題」的思維。除了要滿足功能與形式美學的需求,更涉及如何描繪願景、講述空間的故事,塑造文化和情感的共鳴。畢竟,建築是掌握具體事實(材料與技術)的人跟掌握敘事能力(目標與計畫)的人,所共同合作的產物。就像有人具備研發火箭的能力,也需要有人提出登陸月球的計畫。
敘事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說故事是敘事的基礎,說故事的能力是人類群體生活中領導者的專屬。具有領導能力的人透過敘事建構對於未來的願景,這些願景使人們面對眼前的問題,進行探索、組織,進而找到創造新局面的機會。
建築是功能性與技術性的集合體,是人類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是未來生活的藍圖,可以連結過去與未來,連結功能與情感。本書希望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賦予空間以敘事性,讓每一個設計都能講述意義深遠的故事,提出未來的願景。
當下科技背景
撰寫本書的背景是一個AI技術突破的時代。生成式AI、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等技術不僅重塑了建築的表達方式,也為敘事建築的實現提供了嶄新的工具。它們加速了設計過程,也讓設計的成果更具沉浸感與互動性。無論是創造世界觀、設定角色背景,還是設計具象的空間,AI協作已成為設計者的重要助手。設計師不再侷限於物理空間,而能在虛擬場景中模擬未來的生活方式。
當今數位設計與產品設計領域,對於「使用者介面」(UI)以及「使用者體驗」(UX)具備高度的掌控力。人類如果要掙脫對於AI科技的依賴,需要更高的智慧,更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已經具備駕馭AI的能力,而不是一昧地追求更快、更好用的「一鍵式AI」工具。缺乏這樣的素養,就算使用再好的AI工具,也只像是任意將垃圾輸入包裝機,得到的是包裝良好的垃圾。
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對技術的洞察力和批判力。唯有在人與技術的互動中(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始終保持對目標、流程與結果的清醒認知,才能真正發揮AI與數位科技的潛能,為人類創造出具有價值與意義的未來。
關於本書
在這本書中,讀者將學習如何在建築設計中融入故事創作。對於實務設計者,本書是一個深入探討敘事建築策略的指南,有助於他們將文化、歷史與未來的想像融入設計中。
本書前四篇為:「敘事建築」、「設計思考」、「操作方法」與「產出作品」,用20個單元進行說明。讀者可以根據操作過程的需求,挑選單元閱讀,學習理論以及步驟方法,並根據各單元提醒的要點完成操作。本書最後一篇是「作品案例」,收錄作者指導的學生其中四位的作品。
本書的圖片大多是結合手繪、繪圖軟體與生成式AI協作完成的,在「作品案例」篇則有部分圖畫與建築圖為人工繪製。
建築不僅是空間的容器,也是生活的敘事載體。本書希望為讀者找到開啟通往敘事建築的大門,協助大家在設計中注入更多故事性與情感共鳴。期待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感與熱情。
自序
一、敘事建築
01. 物質性:物質是建築的表象
02. 故事性:故事是我們的居所
03. 儀式性:儀式是生活的日常
04. 時間性:建築是考古與未來
05. 人為本:以人為本的AI協作
二、設計思考
06. 議題是作者的OS
07. 寫好故事七個要件
08. 反烏托邦看到希望
09. 懸疑故事開放結局
10. 好劇本的十大要點
11. 透過分鏡表看到戲
12. 平行宇宙自有異境
13. 雲端飛翔落地滑行
三、操作方法
14. 基本結構主流程
15. 就把論述當核心
16. 建築空間當主題
17. 影片小說為題材
18. 自己故事自己寫
四、產出作品
19. 設計與它存在的世界
20. 論述是一份攻頂報告
五、作品案例
2084地下建築
城市之渴
孤城漫步
藍/語
◎ 鄭晃二
台灣台南人,從小喜歡小說與漫畫,13歲的短篇小說曾獲《聯副》刊載。大學就讀建築學系,畢業後留學美國與歐洲,回國後任職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指導畢業設計超過25年。
教書與寫書是他生活的日常,近作有《建築設計這樣做》、《做工的場所》、《改變城市的設計思考》、《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電子書)、《第一本建築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