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5.03
規格:繁中/平裝/240頁/17 x 23/彩色
ISBN:9789869892841
備註:初版
建築是順應氣候,增加庭景入眼,
居內享外景,居外享比例美觀外型。
王秀蓮建築師,1929年出生於臺南市,2023年於臺南市成大醫院辭世,享耆壽95歲。1948年考進臺灣省立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建築系,成為該系首度招收的八名女性之一。1953年考取建築技師資格,1954年成為臺灣省建築技師公會臺南市第一位登記開業的女性建築師,也是臺灣本地高等教育養成的第一位女性建築師。
在長達半世紀的執業期間,王秀蓮完成多達七百餘件建築設計,分佈在臺灣各地,尤其是臺南市。包括:東門路自宅、五妃街住宅群、臺南女中中正堂、聖功女中美大苑與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她擅長就地取材、表現本地工匠技藝,兼顧營建經濟效益。曾獲選民國72與75年度優良建築師、中華民國金鼎獎選拔會第二屆優良建築師等。
王秀蓮特別注重居內與居外的雙向樣貌、重視使用者活動需要,並因地制宜以符合南國氣候的設計手法;不論是住宅、教育、社福機構與宗教建築,她的作品直接、間接影響了臺南市的街景,帶領我們認識一個不同於北部首都圈、有熱度的臺灣、有涼風的「靜植」地景。
■ 出版序
以臺灣女性建築師為文本的《島嶼煉石記》系列出版,源自本會與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的「看見臺灣社會轉型時刻的女性建築家」計畫。隨著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建築領域,卻仍然只能閱讀男性建築大師的故事,我們期望藉由挖掘更多優秀女性建築師的故事,讓大眾認識女性力量,以及她們在這片土地上展現的創意與堅韌。
本系列聚焦於三位活躍於二戰後的關鍵女建築師──修澤蘭(1925–2016)、王秋華(1925–2021)與王秀蓮(1929–2023)。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回顧1950至1980年代臺灣社會的轉型時刻,一代人對於建築的貢獻與深刻思考;並窺見三位女建築師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平衡,在島嶼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塑造出獨具特色的建築風貌。本書不僅是對她們成就的致敬,更是對臺灣建築史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重構。無論你是建築愛好者,或對女性在各行各業的貢獻感興趣,本書都將提供全新的視野與靈感。
感謝總策畫許麗玉充滿巧思的內容安排,女建築家學會的計畫成員們(林君安、吳南葳、黃少妤、蔡明穎、許家茵)、三位創作禮讚的藝術家(葉佳緯、楊偉林、古國萱)的辛勤投入,及第三屆理事長林家如與第四屆理事長何黛雯的支持。女建築家學會的她們都身兼數職──為人母、為人師、為人女、為人妻,真切體現了女性在不同年代和社會中的挑戰,儘管忙於日常生活、學術和專業,她們仍能奉獻精力與心力給所愛的社會。
本書的出版亦承載著本會對推動性別平等及建築文化研究的努力。我們共同希望本系列的出版僅是第一步,未來能有更多女性建築師的故事,以不同媒介或方式被看見與傳承,並透過提升女建築師的能見度,鼓勵更多女性勇敢投身於這一充滿挑戰與機會的專業領域。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時思
■ 謝誌
本會以補述與建立女性空間規畫設計專業者的創作資料與生命敘事為宗旨,持續舉辦認識各世代女建築家生平與作品的活動。基於這些活動所累積的資料、知識及參與動能,本會終於和「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啟動2024年的合作計畫「看見臺灣社會轉型時刻的女性建築家」,於2025年將修澤蘭建築師的圖說研究與王秋華、王秀蓮兩位建築師的資料編輯成專書出版。
首先,感謝「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王時思董事長與沈孟穎專案執行秘書,以及本會第三屆理事長林家如的支持、常務理事林君安的提案、創會理事長許麗玉共同主持計畫並擔任總策畫,促成本計畫之成立並補助專書出版。同時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本會長期合作相關研究與推廣,特別感謝臺博館副研究員林一宏博士、企劃組許擎先生與林依伶小姐協助本計畫,優先將我們蒐集到的建築圖資掃描建立數位檔,連結上臺博館「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及數位化計畫」,讓本計畫出版的專書內容更彌足珍貴。
王秀蓮建築師的建築研究緣於成大建築系退休教授吳光庭先生在校擔任系主任期間,以及2018年4月本會成立前夕與王秀蓮建築師的結識。直到2023年9月王建築師辭世,本會首屆理事長許麗玉協助王建築師的家人與臺博館約定,捐贈王建築師全數建築圖說,納入館方的建築圖數位典藏計畫,終於完成王建築師遺願。為了認識王建築師在臺南的建築作品與生平,本會到臺南舉辦「雙月聚」活動,由許家茵建築師規劃參訪王建築師設計的自宅、五妃街住宅、臺南女中等作品,過程收到許多人無私的幫忙,協助翻找資料、介紹校園建築等。特別感謝王建築師的女兒林慶棻女士與家人、詹伯望先生、柳青薰先生、朱弘煜先生、黃則維先生、鍾心怡建築師與黃介二建築師、臺南女中校長與老師們等,以及曾經為王秀蓮建築師留下口述歷史的研究者,特別是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雙城舊事》的研究學者林玉茹、林建廷等。
這本書的誕生有賴許多人的努力與無私貢獻,感謝提供攝影版權的個人與單位,感謝田園城市出版社承諾協助出版,感謝美編林銀玲與文編江致潔細心編輯,感謝古國萱以紙藝創作禮讚王秀蓮建築師,感謝參與研究撰寫王建築師作品選案介紹的許家茵、林君安、彭竹慈、林嘉慧、朱弘煜等人,感謝協助編撰王建築師生平的江敏,感謝總策劃許麗玉用心構思、研究、撰文與執行,所有人都在第一時間無條件允諾參與協作,這些日子以來,每個人在奔忙的公務與家務之間盡力完成任務,為了不容青史盡成灰,希望那個「史」裡也有「Her story, Her voice, Her persistence」。
最後,感謝王秀蓮建築師曾經為臺灣留下美好的建築風景。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 代序
一花一木一人生
文/林慶棻
「一花一木一人生」是母親王秀蓮建築師留給我們五位子女的最後遺言,彷彿在總結她的人生起落如花木,「花開花落總自然,盛開期盼清香飄,貶賞依委有緣人,孤伶無恨慶留心,感恩拾得安過日」。
母親曾被譽為「建築先鋒隊」,亦被封為臺灣本土第一位女建築師,執業五十年留下七、八百件建築作品,但我們五位子女卻無人繼承其衣缽。很多人都很好奇問我原因,我只能苦笑回答「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母親自詡主業為家庭主婦,建築師為副業,但她常年在維持家庭與事業的平衡中所承受的委屈與負荷,看在我們五位子女眼中雖極心疼,但也只能感恩母親讓我們「拾得安過日」。
父親過世後,我們將他安置在家附近的「淨修禪院」,母親雖交代不要與父親同住,但大哥仍然在父親旁邊為她預買了一個位子。她知道後卻不作聲,我們想她應該已經放下和丈夫過去的恩怨情仇了。其實,我們也試圖理解父親在母親光輝成就下的糾結心理,是否母親的優秀讓父親顯得黯然失色。然而,不知他曾否換角度思考「王秀蓮建築師」的背後,最大推手是誰呢?
母親的一生製造了許多第一,然而一路走來她的內心卻是寂寞的,「一花一木一人生」正是她的內心寫照。感謝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和臺灣博物館接受並保存母親的建築設計圖稿,期望她的建築熱情能激起後輩的創新與改革。母親的一花一木一人生看似已結束,但她的作品將繼續孕育更多的花木,帶來更多的希望與生命。
期待……
■ 導言
島嶼煉石記
文/許麗玉
「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但女性並不是因為天生資質低劣而未能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重要足跡,而是因為歷史抹去了她們的足跡,所以她們才居於劣等地位。」西蒙.波娃在1949年夏天出版的《第二性》中冷靜指出:「擁有女性的身體不是做為女人的充分條件,因為即使你擁有女性生殖器官,也可能被指著鼻子說,你不像個女人。」波娃沒有說過女性成為建築師會如何,她的話語倒是意外吻合歷史上,世界各地努力成為建築師的女性不約而同的遭遇──「女孩做什麼建築師?女人當建築師如何照顧家庭養兒育女?」甚至是不知如何回答的肯定式問句:「女性因為天生可以成為母親,所以在建築表現上應該比男性細心溫柔、更懂得照顧人⋯⋯吧?」這種糾結,在波娃留下的闢見中稍微打開:「令男女有別、令女性臣服於男性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生物、心理或經濟上的原因,而是『文明世界』。」
一直以來,我難以苟同建築圈內流傳的說法:「建築無性別差異」。作為一位女性,又剛好是一位在臺灣做建築的女性,耳熟能詳那些早已列入戰後臺灣建築名人堂的英雄事蹟,剩下有關王秋華、修澤蘭、王秀蓮等同樣是戰後臺灣建築師,卻沒有相近質量的研究資料,好像自然成了女性早該知道般,怎麼看她們的缺席都像是歷史的性別分水嶺,每每想到這兒就令人厭氣,讓我更想爬梳她們同時在個人與職業上成為她們的故事,也許看起來像是賭氣、想一較雌雄,但我真心以為說故事的感染力,可以讓每個人心生動力去發現另一種因性別在歷史上長期被忽略的可能性空間。畢竟,她們早該出現在公共閱讀視野了。
總之,我在2024年一月多事之際,仍咬著牙接下了這項限期十五個月出版文本的不可能任務─為一般讀者敘述三位臺灣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王秀蓮、王秋華的故事。由於三本書被設定為同時誕生,系列書名與內容架構需概念性包容三位主角相同與相異之處;同時,我又極想讓人們如看電影般,看見她們的時空情境,於是「島嶼煉石記」像古老傳說般浮現腦海,朦朧又清楚的詮釋了這一段生書的歷程──將故事基地定位為,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做建築這整件事很難,同時隱約譬喻了每一位女人都是一座島嶼,她們成為建築師的人生都是磨難。《島嶼煉石記》將每一位主角的故事分為「歲月」與「建築」兩部分陳述,再以年表合攏,並以藝術創作禮讚她們的精神。策畫的寓意旨在詮釋「她們」窮盡畢生心力精煉建築,以補臺灣天地人我共居的家園。
王秀蓮,建築寰宇
「建築寰宇」是回看王秀蓮的日記與建築檔案集所帶給我的感受,她胸懷壯志、宏觀且好學不倦,有種不畏開疆闢土、壯闊天下的豪氣,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我們之間往來僅有一次會面與六封信。
她走後,在我著手策畫這本書之初,曾有過二次關於她的夢境,難以解釋有些關鍵線索意外像是從宇宙傳來的訊息,又像是她早已做好的信息,只是現在才寄出。例如她曾寄給我一封短箋,日期是2018年2月15日,前因是我邀請她到臺中參加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發起人大會。這封短箋原本無特別之處,直到2024年我整理她的書桌抽屜內遺物並帶回工作室,當我與寫作夥伴說明人物故事架構後,拿出這封當年未寄出的短箋,竟發現她早已寫出她的故事最後一幕。她寫道:「許小姐,對不起早看電未回信不適,其因我已走入90歲大門,不拘過去怎麼走過來,已快成閉幕此生。此生南女百年紀念會為界,其資歷已繳成大博物館,全1954-2012年建築檔案已成冊,不再露面經過此生。」我推測2018年她沒有寄這封完整版給我,或許是機緣未到吧,如今看來真像是她早已設計好自己的敘事架構,放入時空膠囊,經過宇宙的皺褶時空,直到現在我才剛好打開她的信息。因此,王秀蓮的歲月與建築基本上是依循她留下的書信、口述歷史、建築檔案及後來浮現的線索脈絡建構的,連受邀共同完成此書的參與者也像是她挑選的,多少都跟她與臺南有善意的淵源。
王秀蓮於1929年出生在臺南市。日治時期臺南市明治國民學校(現成功國小前身)畢業,考上州立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光復後編入高中,成為臺灣省立臺南女子中學第一屆畢業生,並受俞曙方校長鼓勵,1948年考進臺灣省立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建築系,為該校首度招考的十三名女性之一,195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但經濟部不肯任用女性,系主任朱尊誼遂留為助教。1953年從父願,參加臺灣省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建設人員建築工程科考試及格,同時取得工業技師資格。1954年一月辭去助教,嫁予同班同學林錫山後,五月持高考及格證書到臺灣省建築技師公會申請開業,她是當時唯一的女性、科班出身之建築師。在關頌聲建築師監誓下,成為臺南市第一位登記開業的女性建築師,事務所設於臺南市鹽埕舊宅名「秀山建築師事務所」。
她的夫婿林錫山於1968年競選第六屆臺南市長,四月當選,六月就任,四年八個月後任滿卸職,未再競選連任,她任市長夫人期間,不遺餘力投入地方公益扶助事務,後來成為她關懷社會福利、投入此類型公共建築設計的關鍵動機。
王秀蓮建築師執業長達一甲子,設計建案逾七百件,聲譽卓著。她堅持工程品質與專業自律,不僅對自身要求高,同時要求「秀山建築師事務所」同仁應做好工作、對業主負責、自修責任心及品德,沒有投機應付,也無賺取不應得之錢財。其所完成設計作品多達七百餘件,包括:臺南女中中正堂、天主教臺北主教公署等,建築類型多樣且分布臺灣各地,特別是在南臺灣,聲譽卓著,仿效其設計風格者甚多。她重視在地環境與本地技藝,巧妙運用本地資材、設計發揮匠師技藝展現簡單樸素的造型、以環境優勢創造省能舒適空間、符合使用者活動需求、不做過分豪華裝飾完成建築設計,實踐建築永續原則及「一花一木一生命」的人生哲理。她自許身為臺灣本地的「建築先鋒」,只要有作品存留在這世上就要負責「一磚一瓦」的品質,甚至要背負永遠的許評。
王秀蓮建築師於2023年9月辭世,耆壽95歲,高雅風采留給後輩建築師學習典範。其子女承繼母親畢生關心臺灣建築發展心願與無私奉獻精神,將王建築師生平於臺灣各地完成之建築設計圖稿,全數完整捐贈國立臺灣博物館「二次戰後臺灣現代經典建築圖說」資料庫典藏,豐富臺灣建築歷史的公共知識資料庫。其生平故事部分也已收錄在中研院臺史所的《雙城舊事》一書中。
出版序 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謝誌 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導言 許麗玉
代序 一花一木一人生 林慶棻
第一部 王秀蓮的歲月
秀蓮
合家
錦成
早春
摩登
聰明
骨氣
懂事
新雪
白菊
工學院女生
找頭路
建築師考試
幫手
舊式大家庭
建築師新婦
情關
市長先生林錫山
時尚秀面
草地建築師
靜植之蓮
另一種告別
夢中的故鄉
建築導讀 航入她的創作宇宙 許家茵
第二部 王秀蓮的建築
中央旅社(1959)
華洲大飯店(1959)
東門路自宅(1969)
五妃街三連棟(1974)
天主教臺北總教區主教公署(1967)
善化天主堂(1968)
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1983)
天主教道明會孝愛仁愛之家(1989)
臺南女中(1995-1997)
聖功女中(1969-1994)
臺南化石陳列館(1980)
臺南地方法院辦公大樓(1982)
三愛幼稚園(1987)
五台山萬佛寺同修院(1990)
小南海普陀寺(1994)
正覺寺(1996)
特別篇:鐵花窗
年表
創作禮讚 安靜的時間 古國萱
參考資料
◎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成立宗旨為看見她的歷史(Her story)、聽見她的聲音(Her voice)、支持她的堅毅(Her persistence)──以記錄台灣的女建築家歷史,促進歷史平權;以尊重多元化的建築環境,回歸人與環境的關懷,推動空間賦權及永續工藝發展。(www.wataiwan.org)
◎ 許麗玉
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台灣女建築家學會首屆理事長,著有《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