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南部文化新地標
文/廖慧燕
2005年之後國內刮起了一陣國際競圖風潮,到底是國內對於建築水準的要求提升,還是要強調與國際接軌,提升國際能見度,或是為了證明台灣的軟實力。無論如何,衛武營文化藝術中心就在這股浪潮下,風光啟動,吸引不少國際級大師參與,在一陣風風雨雨的評選之後,由荷蘭建築師與國內羅興華建築師事務所共同獲得首獎,取得設計權。
經過11年之後,終於在今年完成即將於10月中開幕,其特殊的屋頂造型,設計者表示靈感來自於高雄的榕樹並融合當地的文化,所以也特別在屋頂下做成高低起伏的榕樹廣場,作為一般人活動場所,跟台中歌劇院一樣,可以讓市民的日常生活與這種表演文化充分融合。這個看似魟魚的不規則屋頂讓如何營造成為一個艱難的工作,尤其這個有四個大型表演場地的文化中心,其中複雜的要求與介面整合加上未盡合理的時程要求,更讓參與者吃盡苦頭。
本刊特別企劃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特輯,感謝侯慶謀先生協助企劃與邀稿,詳盡地從推動緣起、競圖、規劃設計、構築施工、施工過程與最後成果等,透過訪談或邀稿方式與讀者分享。內容包括訪問法蘭馨.荷班與羅興華建築師事務所,分享整個工程的始末外,更因建築量體龐大,功能複雜,尤其是劇場音響設計、相關設備、空調、機電等,都有特殊且嚴格的要求,建築師特別聘請國際知名的專家指導相關設計及設備處理,而國內廠商在顧問的協助下,進行各種相關設備的研發;至於施工方式,從3D曲面屋頂到地下室舞台設備空間,不論是材料、工法、設備,除功能、造型外,尚須滿足防火、音響、操作性能等功能性需求,很多專業知識也都須借助國外技術。
不過,在執行過程中,不論是因為本案高標準高規格的要求如聲學、劇場設備等,或是與國外一流專業廠商合作互動過程,讓得標廠商及其分包廠商必須提升自己專業技術,如防火隔音門、GRG裝修材料、3D曲面屋頂營建能力、BIM技術等,也培養了許多優秀的規劃設計人才與工程團隊。
工程已完工落幕,不論其褒貶,我們從整個工程進行過程,包括評審方式、主事者的更迭、政策的調整,而相關採購法的限制、審計監察制度等使得公務人員必須更為嚴苛等問題,都造成工程執行的困擾與工期的延宕,據悉參與本案的成員,從規劃設計團隊到施工廠商,多蒙受鉅額的財務虧損,導致其後幾年間均須透過履約爭議、法院訴訟等手段爭取自身權益,造成對全案極為負面的影響。
這個可從本專輯的進行中獲得證明,本刊原以為工程完工,很多參與的廠商都會覺得與有榮焉,期待訪問一些幕後英雄,但是部份受到婉拒,甚至覺得不堪回首,讓人不禁感嘆。期望我們可以藉由檢討此案的決策與執行過程,讓往後的公共工程尤其像這種複雜的工程,有更合理的工期及合約等規定,以促使國內外優秀的建築師與營造廠更願意參與國內的公共建築,確實達到提升台灣國際知名度與證明台灣軟實力的目的。
■ 目錄
作品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42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衛武營點亮南臺灣-北中南三場館為臺灣築夢 / 54
台灣劇場2.0的落實 / 55
文化場館即文化事業-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省思與呼籲 / 56
臺灣,誕生一座 傲視亞洲表演藝術的建築 / 58
從榕樹到藝術文化中心 / 60
痛苦的成長 / 63
衛武營案執行過程經驗分享 / 66
衛武營的結構挑戰 / 68
自由曲面的在地實踐 / 73
打造亞洲的旗艦劇場 / 80
營造舒適的空調環境 / 86
衛武營的神經—複雜的機電系統 / 94
性能式驗證及消防相關法規突破 / 99
衛武營的光影軌跡 / 102
熱帶建築的繽紛花園 / 106
跨越科技與協作 / 110
荷蘭前衛建築中的自然系-敘事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 116
衛武英雄群像-衛武營裡的台灣之光 / 122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大事年表 / 126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國家聯合典藏中心競圖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國家聯合典藏中心競圖 /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