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4.09
規格:繁中/平裝/136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住宅的本質與畢業設計的價值
文/曾光宗
「住宅」應是與民眾最為切身,且整體的數量最多的建築類型之一;本期的作品即以住宅類型為主。住宅的機能雖然看似單純,但由於觸及不同的居住者及其多樣化的生活型態,充滿著各種的設計條件,因此住宅亦是探討空間品質,發揮建築設計創意的最佳案例。同時由於住宅涵蓋了從個人到群體之眾多居住者的生活領域,因此住宅類型又可從小住宅擴大至集合住宅,這些都是建築師們努力思索的對象。
本期的作品,首先報導了位處於城市之外的小住宅(民宿)。間外建築工作室的HKhun酒店位處於屏東東港,馮國安老師針對台灣鄉鎮中常見且制式化的透天厝,運用輕盈及半透明之空間設計手法,打造出了作為民宿使用的新的空間型態。其次郭小琿建築師所設計的澎湖U+U(即You+You之義),則因應了澎湖特殊的日照與季風之氣候條件,並引用澎湖在地多孔隙之生物特性原理,設計出了結合住家與民宿之共享但互不干擾的有機生活空間。
其次再報導了位於都會區,以集居型態為主的社會住宅。於臺北市萬華區福星社會住宅中,張弘鼎建築師以「利用都市綠徑(Urban Trail)串聯開放空間整合街廓」之設計手法,塑造與周邊環境連結成一起的都市生活場域。由郭恆成建築師及林彥穎建築師所設計的臺北市內湖舊宗社會住宅,對於住宅中的社會性,以「Share Village」概念,「針對社會中五種弱勢的對象,以七種態度及策略企圖連結社區資源及整合公共利益,以此機會創造雙重價值,既可關懷、照顧弱勢族群的需要,亦可供給原社區開放空間做使用,提供停車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帶來務實的社會住宅實踐策略」。由戴育澤建築師所設計的臺中市育賢二期社會住宅,藉由基地涵構探討建築對場域之對應,及由單元組成探討個體與群體之互動等設計議題,嘗試「重新定義社宅與都市之原型」。針對此作品,凌天老師從戴育澤建築師承接住宅設計之屬性轉變(「從私宅到公宅」),亦提出了「關鍵點的實驗」論點。
不論位於鄉鎮或都會區,或從小尺度的住宅到大尺度的社會住宅,前述這些住宅作品都思索著「個人—住宅—社會」之連動的本質性議題。
除各住宅作品之外,本期的特輯為「畢業設計」。檢視國內外現今活躍於建築界的建築師,如回顧其大學時期的畢業設計或其他表現,大多可以發現他們在大學階段即已顯露出各種才華。《建築師》雜誌曾於1980年代,每年持續報導各校建築系優秀的畢業設計作品,而當時曾經刊登在雜誌上的學生,有許多正是目前台灣建築實務界或學術界的要角。這種的關聯性實為「建築」為個人的身體力行與自發的思想及創造行為有關,而且這種個人特質通常具有連貫性。
此種主題的報導,期間已有中斷,而《建築師》雜誌基於紀錄台灣當代各類建築表現為使命,其中更包含了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藉以發掘並鼓勵未來的建築人才。致使從今年開始,於學期結束之後的月份,固定推出「畢業設計」特輯。有關畢業設計作品的徵件程序,雜誌社發文邀請國內各大學的建築系,並由系上自行選出該系最具代表性的2位學生及其作品;各系選定的標準均由各系自訂。最後共收到了10所建築系,合計20位學生及其作品,同時各系負責畢業設計課程的老師,亦撰文說明該系對於畢業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做法,或是提出他們對於這些作品的看法,依此共同彙整出了「2024畢業設計」特輯。透過這些畢業設計作品,除了呈現學生個人的設計成果外,還可以從中理解到各校建築教育的特性,進而洞察出台灣當代建築系學生世代之某種集體思維的投射;十分期待20年後這些學生在建築方面的成長與表現。
本期的最後,另報導了「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的得獎作品。經過嚴謹的評選過程,包含了獲得「綜合卓越成就獎」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順天謙華,以及「綜合成就獎」的鉅虹水岸岩等優異作品。
【編者的話】
20 住宅的本質與畢業設計的價值/曾光宗
【作品】
38 澎湖 U+U/郭小琿建築師事務所
44 HKhun 酒店/間外建築工作室
48 臺北市萬華區福星社會住宅/張弘鼎建築師事務所
56 內湖舊宗社會住宅/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62 育賢二期社會住宅/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評論》
68 從私宅到公宅/凌天
【特輯-2024畢業設計】
71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評論:在迷宮裡,自我即他者/林靜娟
作品:一艘擱淺在沙丘上的船:時間美術館/沈銘宸、我的那一個家/邱一弘
76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作品:淡水飛行場/廖廷翰、逃離烏托邦/劉又齊
評論:創新與實踐的結合/楊馥妃
82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作品:秩紊西門/田雲、自然蔓延的感官體驗/張竹萱
評論:多面向的探索/梁銘剛
88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作品:獨居 | 共活-重塑獨居者們的居家空間/許詠棻、Living Palette +/洪晧鈞
評論:建築學系的畢業設計/鄭晃二
94 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作品:土地的心跳 從原生到創生/簡婕菱、求海起手式/蘇郁珈
評論:建築科系新篇章/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100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作品:弄瓦|織日 – 載弄之瓦,織造日常/黃心妤、蔡承洋、海風的影子/曾泊芯
評論:1826個日子/高敬賢
106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作品:Lost in NoWHere_半抽離晚餐劇場/洪佳妤、忘川河旁的十公里城市/顏允礽
評論:傳承與演化/何炯德
112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作品:浮田/吳宇承、佔領宣言/鍾沂璇
評論:畢業設計的無平行/薛丞倫
118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作品:賽博城市-多功能垂直城市/白育瑄、築林風影-高度開發下的環境變化與探討/熊澤仁
評論:評賽博城市-多功能垂直城市/賀馬汀、評築林風影/溫琇玲、張慕恩
124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作品:1.5 Person Household/陳炯綸、城影微光/陸怡仁
評論:從觀察者到關係修補者-設計教育中的創造性複育/陳宣誠
【卓越獎】
130 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