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1.05
規格:繁中/平裝/304頁/15 x 21/黑白
ISBN:9789570533095
備註:初版
原文作者:Paul Dobraszczyk
《星際大戰》帝國首都的鋼鐵巨廈・《銀翼殺手》企業總部的魔方金塔
宮崎駿《天空之城》的浮空王國・巴黎市「地下墓穴」的頭骨滿窩
英國知名建築學「盜夢偵探」
帶你踏查人類對城市的無窮想像!
從地底城到空中樓閣,從古代神話到科幻小說
一場起自環境、以建築為題、結合幻想與視覺的閱讀體驗
我們身處的現代都會天際線日漸高遠,但今日城市生活卻被氣候變遷、人口過剩、社群分化、跨域爭奪等後現代的多重威脅籠罩。面對不確定的將來,「想像力」也許是能夠幫助人們理解未來晦澀圖像的可行工具。長此以往,來自各方的建築師、藝術家、小說家、電影導演持續提煉呼應時代的多媒介靈視,伴隨技術更新與觀念演化,預言步步成真,幻想化為實相。科技與夢境交纏紐繞,互寫韻腳。未來的城市烏托邦奏鳴曲調,已然激響。
建築學者多伯拉茲克在書中展示了一系列蔚為奇觀的想像城市界域——漂浮、飛行、垂直、地下、廢墟等——打破陸海空的既定界限。聳立於波斯灣畔的杜拜摩天樓映照出巴別通天塔的螺旋軸柱,而開發中國家的貧民區外觀卻形似賽博龐克作品的荒誕都城。全書立基於厚實的學術脈絡,連通綜合多元的跨域浮想,讀者將與作者同行,穿梭遊走於形色不一的建築風貌、文本敘事與電影詩學之間,重新連結想像國度與現實世界,掌握這份扎根當下、觸手可及的全人類未來創意尋索輿圖。
【經典場景】
▶《星際大戰》的銀河帝國所在地「科羅森星」
對廣大城市聚集體的想像只要再進一小步,就會變成整個世界:整顆星球都是城市。例如艾西莫夫《基地》系列中的「川陀」,或是《星際大戰》前傳中的「科羅森」(Coruscant)。科羅森是《星際大戰》的帝國政治中心,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全球(星球)城市」。在此等規模之下,城市的人類層面以及任何可識別的場所精神,都被廣大無垠的城市本身所吞沒。科羅森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便是《星際大戰二部曲:複製人全面進攻》的夜間追逐戲,城市中規模異常巨大的摩天樓群成為電腦合成畫面的壯觀背景⋯⋯
▶《銀翼殺手》的「泰瑞企業總部大樓」
廢墟在賽博龐克城市裡的作用,另有一項重要的呈現方式是城市新舊建築交雜的手法,也就是建築風格大雜燴及古今並陳,最壯觀的例子應該是《銀翼殺手》中新舊科技混雜的未來洛杉磯。這部電影的標誌性結構——宏偉龐大的「泰瑞企業大廈」——神似巨大的阿茲特克或埃及墓葬物,電影開場鏡頭塞滿高度工業化的城市地景,使人想起英國的鋼鐵廠,那正是導演雷利・史考特從小成長的地方⋯⋯
▶ 宮崎駿《天空之城》的「拉普達遺跡浮島」
宮崎駿《天空之城》當中的飛翔堡壘島嶼則全然不同,乍看之下,拉普達好像是一座古代樂園遺跡,有一系列寧靜的花園與石造壁壘,還有一座堡壘座落於上方,全都建於巨大的樹根之上,其核心是股水晶般的力量。這座幻影城擁有陰暗的秘密,有一具由超級電腦控制、強大無比的武器,足以觸發難以想像的破壞,但最終被劇中兩位少年主角所終止。宮崎駿的天空之城,暗喻了人類科技與自然環境之間未決的衝突,充斥著當今的都市生活⋯⋯
【核心概念】
1. 因應「環境議題」的建築
本書核心意識是「氣候變遷」,由此引申討論建築該如何面對適應或超越新型挑戰,提出「與自然共存」的思索。透過實存的真實案例或文藝作品,作者提出了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如:水上/水下城市、漂浮城市、船型城市等;也有以現存城市為主體再度發展者,或各類全新的人工建造物。
2. 體現「人類社會」的建築
書中探討了摩天大樓的興起及其作為「標誌」的象徵意義,以及高揚的天際線與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互動關係。亦將目光投到「地下」,討論各類掩體、地堡的出現與地下城市,思索政治社會背景如何影響不同創作者觀察地下城市的發展。
3. 催化「多重想像」的建築
研究出於不同原因而形成的破敗城市與失序城市,涉及都市蔓延、市中心空洞化、貧民窟現象,以及各類小說與電影中曾出現的城市景觀。訴說人類歷史上曾如何一代代運用過去的「素材」建構新時代的城市,使新舊融為一體,並一同想像未來社會是否會出現「以廢棄物作為建材」的再生建築。
■ 本書特色
★ 英國知名建築、藝術研究者從陸、海、空多維度全面檢視人類對「未來都市」的「跨域想像」藍圖,建築、能源、藝術、設計、電影、視覺、未來學領域必讀的靈感奇書!
★ 收錄70幅取材自建築草圖、小說文本、影視場景等多元藝術幻想風格的華麗圖像,探遍作家、藝術家、建築師、科學家、都市規劃者想像中的未來世界!
★ 烏托邦想像文學與電影「化虛擬為現實」的按圖索驥踏查寶典、輔助片單!
★ 《星際大戰》、《銀翼殺手》等賽博龐克科幻經典迷的絕逸收藏!
好評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清志│都市偵探、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臥 斧│文字工作者
——專文推薦
「本書描繪的不只是未來人類聚落的景象,更是以人類想像力來彰顯的慾望、憂慮和恐懼⋯⋯作者細數各種宛如奇觀的解決方案之際,也呈現了針對人類現實困境的不同診斷。於是,想像並非憑空幻想,烏托邦也非純屬虛構。真實和奇想的交雜,方令想像力得以發揮⋯⋯本書的實驗構想以其具體樣貌,傳達出建築烏托邦的感官撼動力量。」——王志弘
「對建築愛好者而言,這本書非常好看!不僅可以喚醒設計者的想像力,同時也可從這些豐富的想像城市與建築中,找到未來設計的靈感;對一般人而言,這本書也可以帶來極大的樂趣,讓我們在閱讀當中,進入充滿想像的奇幻未來。」——李清志
「本書不是一本談建築工法或歷史的專論,也不是介紹虛構作品的入門,而是綜觀現實與虛構之後的思索。作者指出,我們必須強化想像力,並且凝聚共識⋯⋯藉城市建構適於人類的未來。因為城市不僅是人與人相處的場域,也是人與環境相處的態度。」——臥斧
各界讚譽
作者對生態學、想像力和建築的重新定義,其大膽和無可爭議的精采論述令人嘆為觀止。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建築或《銀翼殺手》等作品的書,它所涉及的是在一個日益混亂的世界中,如何維繫多重性和整體感的可能。——Antonella Gambotto-Burke ― The Australian
作者探討了隨著氣候變化和人口過剩,藝術家和建築師們曾經夢想的城市景觀如何慢慢變成現實。——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ler
本書是對想像中的城市所進行的哲學和文化層面廣泛探討,恰如其分地審視了這種創造力,將城市分為三種類型:未泊的(在水上或空中)、垂直的(摩天大樓和地下結構)和未建成的(廢墟)。書中附有大量圖片,具象地展示了視覺藝術家對未來都市的想像。——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作者最大的貢獻是將未來城市想像的交融,發展為想像與現實之間的文化共鳴。在尋求這些學科交集的過程中,作者驗證了想像和現實空間的經驗,將其作為思考未來的載體,超越了建築師的學科構想,從而將建築和城市未來的討論開放給一般讀者。——Science Fiction Studies
作者在這本內容豐富、無懈可擊的新書中提出,我們常常夢想著建築物。從古代神話到科幻小說,對未來世界的憧憬都是一種城市化的夢想,因為只有城市才能滿足人們的深層想像力。——Geoff Manaugh, A 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
本書從海洋深處到天空,對城市遠景進行了引人入勝的博學調查,既奇幻又細緻,就像翱翔的飛船一樣。這是一篇富有啓示性的文字表述,當我們創造「想像型城市」時,無論是烏托邦還是荒誕派,我們總是在書寫我們的現在:我們的夢想、恐懼和記憶。深入虛構的地方,就是在深入自己。——Darran Anderson, Imaginary
Cities
■ 序
從想像力到辯證的烏托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未來城市》描繪的不只是未來人類聚落的景象,更是以人類想像力來彰顯的欲望、憂慮和恐懼。無論是水域邦國或空中城市、摩天高樓或地底深處,還是廢墟及其拼湊重建,作者保羅.多伯拉茲克(Paul Dobraszczyk)細數各種宛如奇觀的解決方案之際,也呈現了針對人類現實困境的不同診斷。於是,想像並非憑空幻想,烏托邦也非純屬虛構。真實與奇想的交雜,方令想像力得以發揮。
後現代地理學者愛德華.索雅(Edward Soja)曾經提出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第三空間的概念,分別指稱真實可感的物質空間、想像構築的心靈空間,以及真實與想像兼具的社會空間。他主張,第三空間宛如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異托邦(heterotopia),既是實際存在的場所位址,又帶有烏托邦的理想性質,因而與其他真實地方之間有著顛倒、翻轉、對抗的關係,並且在這樣的拉扯張力中,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未來城市》匯集的正是具有第三空間特性的異托邦。
想像力及其呈現,向來是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例如,作為溝通媒介的文字和圖像符號,既銘記過往,也勾勒未來。符號是各種意念、現象和物體的抽象標記,仰賴社會成員對於符號的共同理解而發揮溝通效果,但也因為符號再現與其指涉對象之間的必然落差,容留了多重詮釋的可能。換言之,以符號來相互溝通,並據此創建社會的人類,必然得依賴想像力來縫合符號和真實的差距,並探索其間的多重意義。於是,一九六八年法國學生運動迴響迄今的「想像力奪權!」(All Power to the Imagination !)呼喊,在這種觀點下似乎顯得多餘了,因為想像力已然君臨天下。
不過,相對於一般想像,運用建築和城市設計作為載體的想像,無論能否實現,總是以其實驗性構築和圖面描繪的物質性,激起了奇想成真的感受,進而引人揣想棲居其間的體驗。無論是指向烏托邦或敵托邦(dystopia,又譯「惡托邦」),召喚夢想或夢魘,《未來城市》的實驗構想都以其具體樣貌,傳達出建築烏托邦的感官撼動力量。物質化形象的具現,或許可能將想像圈限於奇異但鮮明的形體之中,但是作者更在意的,或許是引領讀者面對想像建築所依託、甚或創造出來的現實困局,並指出它們難以逃脫某些結構性的社會框架。
例如,階級差異似乎不僅難以透過未來城市的擘畫而抹除,反而可能因為這些所費不貲的天空之城、浮水居處或地下庇護所,而更形彰顯,甚至構築更嚴密的階級隔離。再者,書中案例也諭示了自然、機械與人類的交錯,以及建築、城市與社會的糾纏。這些交錯和糾纏,使得城市與建築的烏托邦更加動人心魄,甚至引人疑懼。歷史積澱下來且持續捆縛著我們的當下現實、默默成形中的半途現實、嘗試一躍而成的未來現實,都挑戰且挪用了想像力的抒發。想像力不僅奪權,想像力已經為既有的權力所用。
義大利威尼斯學派的建築史家塔夫利(Manfredo Tafuri)在名著《建築與烏托邦》中,訴說的正是建築的現代主義和前衛運動,如何從具有強烈社會進步意圖的理想倡議,卻受到資本力量利用,最後變成局限於學院內的形式主義觀念的過程。建築前衛運動以其否定力量批判了西方傳統社會的建築風格,嘗試創造奠基於理性、科技與平等的理想社會。這股指向未來的否定力量,正好有助於資本主義突破古老價值的束縛而追求發展。然而,前衛的建築與城市規劃意識形態,特別是其追尋自主性的企圖,卻未真正掌握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的矛盾,使得前衛建築在完成初期的破壞任務後,與現實逐漸脫節,而成為難以實現的純粹烏托邦。
塔夫利描述的情境顯得悲觀,但也提醒了我們,未來建築與城市的願景,不僅要描摹理想城市與住居的可能樣貌,還必須扎根於針對當下現實的剖析,並且繪製從此地抵達彼方的路線圖,然後透過政治行動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哈維(David Harvey)在他的《希望空間》中,就此提出了辯證烏托邦(dialectical utopia)概念。他強調烏托邦,特別是富有時空樣貌的烏托邦,有描繪前行方向和目標的作用,但這樣的烏托邦理想必須根著於過去和現在,並且隨著我們對於當代的分析而調整,從而產生未來與當下的辯證關係。換言之,對於未來社會的籌畫,既不能淪為封閉性的權威圖像,也不是全然開放而無限變化,而是植基於過往和當前社會。這意味了未來城市的眾多種子,已經在當前撒下了,但是哪幾株會萌芽、成長和茁壯,還須取決於土壤、氣候、水文等環境條件,以及耕耘者的漫漫照護之路。
導論 現實中與想像中的未來都市
第一部分 流動的城市
第一章 沒入水中:來自未來的明信片
第二章 漂浮水上:水文與都市烏托邦
第三章 翱翔空中:建築與飛翔之夢
第二部分 垂直的城市
第四章 摩天大樓:從標誌到體驗
第五章 地底:安全與革命
第三部分 毀壞的城市
第六章 毀壞:蔓延、災難與熵
第七章 重建:利用廢棄遺物
註釋
參考書目
謝辭
圖片授權致謝
◎ 保羅.多伯拉茲克(Paul Dobraszczyk)
倫敦巴雷特建築學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客座講師,學術研究涵蓋十九世紀以來英國的視覺藝術文化與環境關係、地下水道、未來城市意象等。已出版書籍包括:《城市地底的城市》(Global Undergrounds : Exploring Cities Within〔大是文化,2017〕、《死亡之城:都市廢墟與腐朽奇觀》(The Dead City : Urban Ruins and the Spectacle of Decay)、《維多利亞英國的鐵、裝潢與建築》(Iron, Ornament and Architecture in Victorian Britain)、《倫敦的下水道》(London’s Sewers)等。
■ 譯者簡介
◎ 韓翔中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歷史所碩士;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譯作有《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知識大百科》、《城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