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5.03
規格:繁中/平裝/416頁/17 x 23/黑白
ISBN:9786263668997
備註:初版
淺山生態系服務:治理、永續與前瞻
NT$620 原始價格:NT$620。NT$527目前價格:NT$527。
尚有庫存
詹氏粉絲團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以及全球愈來愈大規模的工業化,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可在支持人類福祉和永續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生態系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這些好處可以是直接的,例如直接萃取來自農作物的糧食和纖維素;也可以是間接的,例如氣候和水的調節。
本書聚焦淺山,補充MA的研究缺口,提供環境治理思考、永續性發展內涵,以及就前瞻方法討論生態系服務。討論人類文明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工業化、資訊化社會發展歷程中,何以面對環境轉向,認識生態系服務、經驗氣候變遷所因應環境治理歷史過程。
全書共三大篇「治理」、「永續」、「前瞻」,共十五章。以淺山生態系服務為核心,整合二十七位作者,綜括概念、治理、永續、前瞻、韌性等面向,探討生態系服務與淺山治理,試圖讓社會人文與自然環境跨領域對話。期就就產業、農村、水生態系、水資源、土地利用、環境識覺、自然解方、垂直濕地及方法論的討論,期待有助於學習生態系服務掌握理論、研究應用、創新發想。
■ 主編序
生態系服務
一、什麼是生態系服務
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以及全球越來越大規模的工業化,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在支持人類福祉和永續發展發揮著關鍵作用。生態系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這些好處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來自農作物的糧食和纖維素,直接萃取;也可以是間接的,例如氣候和水的調節。根據千禧年生態系評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以下簡稱MA)團隊於2005 年研究指出,至少包括四種服務:
1.供應服務(provisioning services),例如食物(作物、牲畜、捕撈漁業、水產養殖、野生動植物食品)、纖維(木材、棉麻絲、木材燃料)、基因資源、生物化學、天然藥材與藥物、乾淨淡水等。
2.調節服務(regulating services),諸如空氣品質調節、氣候調節(全球、區域與地方)、水調節、侵蝕調節、水淨化與廢棄物處理、疾病調節、病蟲害調節、授粉、自然災害調節等。
3.文化服務(cultural services),提供有文化多樣性、精神與宗教價值、知識系統、教育價值、靈感、美學價值、社會關係、地方感、文化襲產價值、遊憩與生態旅遊等。
4.支持服務(supporting services),土壤形成、光合作用、初級生產、養分循環、水循環(見表1)(MA 2005, p.7-10)。
生態系的健康和生態系服務功能密切相關,它們能夠永續地提供服務取決於生態系的管理和保育。了解生態系在提供這些服務方面的作用對於與土地利用、資源管理和永續發展相關的決策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面對人類發展,特別是經濟地理的擴張,從農業、工業、乃至於高科技產業,對於能源的需求,永續管理與保育的了解、思想、觀念、乃至行為與慣習,對於生態系的健康,生態系服務的促進有根本性科學重要性。
所以,千禧年生態系評估開啟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從了解開始,評估了生態系變遷對人類福祉的影響,並為永續保育和利用生態系的行動提供了科學依據。MA 是由來自95 個國家1,300 多名專家所組成,於2001 年至2005 年受聯合國委託,開展評估世界生態系的狀況及其為社會提供的服務。有幾個主要目標:
1.評估過去五十年生態系條件、狀況及其對社會的服務變遷,並預測未來趨勢。
2.界定生態系變遷的原因及其對人類福祉的影響。
3.為決策者提供全面和科學嚴謹的分析,以永續的方式保育和利用生態系的選擇。
4.就人類活動、生態系和人類福祉之間關係提供資訊,並促進民眾對話和決策。
MA 計有十二冊書出版,包括千禧年生態系評估系列及綜合報告: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系列
1.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評估的架構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2. 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現況與趨勢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Current State and Trends, Volume 1)
3.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情境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cenarios, Volume 2)
4. 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政策回應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Policy Responses, Volume 3)
5.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多元尺度評估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Multiscale Assessments, Volume 4)
6. 我們人類的星球:給決策者的摘要
(Our Human Planet: Summary for Decision-makers)
綜合報告
7.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綜合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ynthesis)
8.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生物多樣性綜合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Biodiversity Synthesis)
9.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沙漠化綜合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Desertification Synthesis)
10.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人類健康綜合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Human Health Synthesis)
11.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濕地與水綜合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Wetlands and Water Synthesis)
12.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工商界的機會與挑戰
(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Business and Industry)
近幾年工業化與氣候變遷,物種滅絕與遷移加速。生態系統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以及作為功能單元相互作用的非生命環境,例如地質地形、氣候變遷、土壤水文等之動態複合體,即ABC 複合體。A 指的是非生物(abiotic),地質、地形、水文、土壤及氣候與生態體系的關係;B則是生物(biotic),包括動物與植物;而C 則是文化(cultural),涉指一切人類的活動、治理及累積。ABC 複合體的交換作用、代謝循環,涉及所有生態系統,從相對未受干擾的生態系統,例如天然林,到人類使用混合模式的景觀,再到人類集中管理和改造的生態系統,例如農業用地和城市地區等不同序列。
這些不同序列的差異,提供MA 總體目標以協助包括政府、私部門和公民社會在內的決策者就生態系及其提供的服務的管理和保育採取決策。並且以永續方式保育和使用生態系的科學依據,提供觀念,採取行動。MA 結論指出,世界上許多生態系正在退化或面臨退化危機,這對人類福祉產生重大影響,包括糧食安全、供水和健康。MA 還確定了一系列以永續方式保育和利用生態系政策選擇,當今仍然是決策者和研究人員的重要資源。
二、生態系服務的特徵
根據MA 的結論顯示,生態系服務是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包括調節地球氣候、水和其他自然資源,以及文化和娛樂機會。可以歸納以下是生態系服務的一些主要特徵:
1.相互依賴:生態系服務是相互依賴和相互聯繫的,這意味著對一項服務的更改可能會對其他服務產生級聯效應。
2.如前所揭,具有供給、調節、支持和文化,即生態系服務可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3.與生態系結構和功能相關:生態系服務與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相關,生態系的變化會導致其提供的服務發生變化。
4.不同人的價值不同:生態系服務的價值可能因不同人和社區的觀點和需求而有很大差異。
5.有限且有限:生態系服務有限且有限,它們為人類提供福利的能力可能會因退化和過度開發而耗盡或喪失。
最後,非市場價值:許多生態系服務具有非市場價值,這意味著它們難以量化和貨幣化,但它們仍然可以對人類福祉產生重大影響。
生態系服務的這些特徵突出了考慮生態系在支持人類福祉方面的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對生態系進行永續管理和保育以確保持續提供這些服務的必要性。然而,經濟地理的擴張衝擊了生態系服務。如何了解生態系服務在不同生產鏈所提供的服務及衝擊,是上述過去研究的缺口。
本書前瞻視野聚焦淺山,補充MA 的研究缺口,提供環境治理思考,永續性發展的內涵,以及就前瞻方法討論生態系服務。討論人類文明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工業化、資訊化社會發展歷程中,何以面對環境轉向,認識生態系服務、經驗氣候變遷所因應環境治理歷史過程。本書內容涵蓋共計十五章,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治理(governance)」。第一章所討論的是生態系服務中對經濟地理討論的缺口。經濟活動在人類的發展扮演關鍵角色,隨著經濟地理發展生態系服務受到最劇烈的影響與衝擊。討論資本擴張中,如何理解生態系服務的角色。淺山森林位於平原與高山的生態推移帶,系服務與環境治理格外複雜,本書第二章娓娓道來。第三章了解始終是行動的根源:重新淺山生態系服務,並且重新認識人與環境互動,倡議環境教育治理。面對土地利用變遷,在不同時空聚合與生態系服務價值,互為文本,例如第四章所指出,互為一體。第五章,則透生態系服務中淺山垂直濕地,建立一種新型態濕地類型的假說,以揭露淺山垂直濕地環境因子及其重要性。
第二部分為「永續(sustainability)」。水資源是生命泉源,是維繫永續的起點,第六章、第七章分別討論水生態及水資源的重要課題。前者,嘗試了解人類從水生態系中所獲得的福祉及其在人類快速發展情況下的變化趨勢;而後者,則是討論國際關於水生態系服務評估,發展合宜地評估水生態系服務,促進永續。永續性的文化服務則超越MA 的不足,第八章完整回顧淺山生態系在美學、文化與歷史、社會、經濟、學習,及遊憩的功能。進一步地,本書試圖提出永續性解方,面對自然的反撲,我們需要基於自然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詳載於第九章。面對社會經濟,我們呼籲影響最如第一章所指出的回應經濟地理的衝擊,企業需要對環境負起責任,第十章以竹科廠商為例,討論企業社會責任。
第三部份則是「前瞻(frontier)」。前瞻具有最前沿,具有開創、創新的可能性,以及同時具有邊界的限制,就跟生態系服務一樣,具有雙重且辯證的意義與實踐。第十一章就農村點點,就族群取徑,討論臺灣淺山中範圍之邊界,以界線的劃定,反應生態系服務的「前瞻性」。前瞻的研究方法,第十二章以灰色關聯分析模式與資料包絡分析之保證區間模式,說明前瞻地共同協作的策略用途,為將促進生態系服務之韌性具體化並付諸實踐。第十三章則透過多期Logit 模型,就集水區土地利用、生態系與坡地災害,提出前瞻方案,釐清各時期土地利用變遷與驅動力及其提供之生態系服務。前瞻思維是將生態系服務主流化(mainstreaming),第十四章製圖,便是生態系統服務溝通的前瞻工具。最後,科學如何書寫淺山,第十五章以平原及山地交界帶的書寫與學科用語偏好再現科學研究的前瞻性。
本書以淺山生態系服務為核心,整合二十七位作者,綜括概念、治理、永續、前瞻、韌性等面向,探討生態系服務與淺山治理,試圖讓社會人文與自然環境跨領域對話。期就產業、農村、水生態系、水資源、土地利用、環境識覺、自然解方、垂直濕地及方法論的討論,期待有助於學習生態系服務掌握理論、研究應用、創新發想。
王文誠
主編序 生態系服務
治理篇
第一章 生態系服務與淺山前瞻治理
第二章 淺山森林生態系服務與環境治理
第三章 淺山生態系服務:重新認識人與環境互動
第四章 土地利用變遷與生態系服務變化
第五章 新型態濕地類型:淺山垂直濕地環境
永續篇
第六章 水生態系服務與評估
第七章 水資源評估與水生態系服務
第八章 淺山生態系文化服務價值與環境識覺
第九章 淺山地區之基於自然解決方案
第十章 竹科廠商企業社會責任與生態系服務
前瞻篇
第十一章 農村/族群觀點論臺灣淺山範圍之邊界/劃定
第十二章 促進生態系服務之韌性
第十三章 集水區土地利用、生態系與坡地災害
第十四章 生態系服務製圖
第十五章 平原—山地交界帶的書寫與學科用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 王文誠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經濟地理學教授
◎ 方偉達
現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兼理學院副院長
◎ 李宗祐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 李素馨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 李崇恩
現職: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助理研究員
◎ 沈淑敏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 林子羿
現職: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林宗儀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 邱繼成
現職:國科會計畫碩士級研究助理
◎ 洪立三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 張峻嘉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 張舒婷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形實驗室的研究助理
◎ 曹家鴻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生
◎ 莊永忠
現職: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專任教授兼建設學院秘書
◎ 許嘉軒
現職: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領域副研究員
◎ 郭乃文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 陳惠美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系教授、戶外遊憩研究期刊主編
◎ 陸國先
現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科學與管理學系榮退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碩士學程傑出學者講座
◎ 黃浚瑋
現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及海洋組)助理教授
◎ 黃仲由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及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研究員與兼任助理教授
◎ 戴佳容
現職:國立和美實驗學校地理科專任教師
◎ 闕蓓德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 蘇淑娟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 龔佩珍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睿勝專案教育有限公司總監
◎ Ben LePage(拉帕契)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美國自然科學院研究員
◎ Elok Surya Pratiwi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 Viola van Onselen(安薇娜)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日本長崎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主編簡介
◎ 王文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經濟地理學教授。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得規劃暨景觀學院博士學位;曾獲邀海外講學,於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加拿大卑詩大學及西蒙菲莎大學訪問教授,以及德國漢堡大學講座教授。2015年起擔任海洋科學前瞻研究國際期刊副編輯。研究興趣是人地關係與網絡治理,2021-2022年起主持國科會「淺山生態系服務治理」計畫,該計畫整合八個子計畫的研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