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3.01
規格:繁中/精裝/244頁/28 x 30/彩色
ISBN:9786263143487
備註:初版
9組作品、逾150張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
首度大開本呈現
看臺灣戰後建築師如何以精細手繪,奠定建築基石。
循著細部圖面的嚴謹足跡,
感受組構建築的手工性,
尋回建築文化的細膩質地。
那是沒有電腦的年代。
臺灣戰後五○、六○年代的建築設計師,若要將腦海中的想像付諸實現,必須一筆一筆地將線條手繪在圖紙上,各種數據也需要一層一層地以人工計算,沒有軟體程式可以代勞。然而,其中的直線、圓弧、矩形、乃至各種不規則形狀之精密準確,令人難以想像那是在沒有電腦輔助的狀況下,以手繪所產生的設計圖紙。
一幅幅紙色泛黃起皺、筆跡卻力透紙背的圖紙,都是手工時代的匠藝展現;細細觀察,更是各種理想的推敲,以及與現實的角力拉扯,因為建築終究是集眾人努力而成就的結果,有業主、建築師,有結構、機電、營造廠,以及對於將來的最後使用者的種種設想,這些皆攸關建築生命的長存。這些建築作品或從中妥協,或繼續堅持,都在圖面上留下一道道踏實、周全思慮過的痕跡。因此,當年的建築設計圖紙,充滿著建築師與經手匠人們充滿溫度的手跡,更多了一份如今建築界所輕忽與缺乏的嚴謹與細膩。
本專書精選九件公共建築作品,作品皆出自立足台灣戰後建築界的名家之手,如王大閎、王秋華、呂阿玉、李重耀、陳仁和、張肇康等,更有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參與其中,如丹下健三、達興登、戈特弗里德.波姆、普西沃.古德曼等。有些作品至今依舊保存完好,有些僅存珍貴的影像資料輪廓,但共同點是,皆保留數量豐富、圖面完整、堪稱展覽級的建築設計圖紙,令我們得以一窺建築師當年的設計初心,期望從過去的揭示中,發現未來改變的可能。
■ 本書特色
1.收錄逾150幅展覽等級之建築設計圖,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授權、首度印刷出版,貫徹「建築由圖而始,以圖說史」。
2.以建築圖紙為主軸,佐以建築模型、史料照片、現況實地探勘等,再現當代建築匠藝,解讀躍動於建築圖面的音符。
3.透過導讀、專文、講座紀錄等多重視角,連結跨世代之建築專業閱讀,引領讀者賞析、理解經典建築之前世今生。
■ 序
編著者序
《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一書的出版,是2006年以來我們持續關注臺灣資深前輩建築師,因而醞釀出同名展覽(「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的展覽專書。有感於時代斷裂,建築界或年輕一代的建築學子輕忽建築生產過程的嚴謹與細膩,導致年輕學子不願意練就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真功夫,讓臺灣當代建築缺少一份細膩建築文化的質地,與一份組構建築的手工性。奇妙的是,這種對事物質感的掌握,我們在臺灣老一輩建築師,像王大閎、張肇康、陳仁和、王秋華、李重耀、呂阿玉,或早年在臺灣留下作品的外國建築師身上,都還可讀到這種躍動在圖面製作上的音符,像德國建築師波姆設計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瑞士建築師達興登的臺東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的八里聖心女中也都有這樣的氛圍。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將前人的心血重新整理論述,以一個展覽及專書的方式來呈現,這是策劃「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及製作此專書的初心。
不過在展覽裡挑選展出的十八套施工圖,由於書的形式與展覽有所差異,再加上路思義教堂圖紙商業授權的不確定性,及展覽結束後無意間取得王秋華建築師的中研院舊美國文化中心(現歐美所圖書館)更完整的施工圖,所以決定用美國文化中心取代王儀曾女士的石門水庫紀念碑亭;原因是目前碑亭僅有結構圖,缺建築圖,置換它,雖覺得遺憾,但為了能保持書的統一性,只能暫時割愛。再者,專書篇幅的限制,評估後,只能挑選出九套施工圖,原王大閎、張肇康、陳仁和、李重耀等四位建築師各有三套,同樣也只能割愛擇出一套最精彩的,這當然也是為了保持施工圖的多元性。如果來日有機會,我們樂意繼續編纂第二本或第三本專書,將過去這些各建築師事務所私密的看家本領公諸於世,成為整個建築文化滋長的養分,就像義大利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所說,面對歷史巨人,我們只是一個侏儒,但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
本書能在此呈現,是先有了展覽。因此得感謝前階段許多單位及人,首先是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侯西泉董事長在2021年,同樣在北科藝文中心的「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展覽中就對當時一套陳列在展場的國父紀念館施工圖感興趣,並與今天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的崔懋森理事長共同萌發出如何推動「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希望建築界或建築學子能因此重視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重要性。
當然還得感謝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的創舉,除了幾位公會成員以個人名義贊助「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外,他們還大力推動公會編列年度預算支持該書的出版,雖是以購書的形式為之,但臺灣建築師公會已許久在不見這種有遠見、扎根的「社會責任」,這種形式的支持不僅讓公會內部成員擁有與前輩建築師或歷史為鄰的美意,也連帶著讓有意義的過去重新包裝並流通於市,整個社會都能得利並分享這美好的過去。我們知道臺灣建築專業市場侷限,有文化內涵的更是如此,如果有資源的公部門或各城市公會不推動,我們的建築文化是不容易更多元前進的。其實今天這本書基本上還是屬於建築史研究的一部分,「揭示過去就是發現未來」,我們並不想死氣沉沉地堆砌文獻,我們希望從有價值的過去發現未來。因此新北市建築師公會這次擲地有聲的創舉,將成為臺灣建築師公會的楷模,我們再次向他們致意。
另外還得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二次戰後臺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的授權使用,也要感謝張肇康夫人徐慧明女士及呂阿玉的兒子呂志宏先生也分別無償授權了東海大學體育館及臺東舊縣議會的圖面資料。
在此要深深地感謝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元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王小瀋校友、蕭家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璞永建設‧璞園團隊、蔡正義建築師、謝文豐建築師、崔懋森建築師、空間新象室內裝修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黃翔龍建築師、許華山建築師、陳文吉建築師等單位,對前一階段展覽的贊助。也要感謝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在場地及展覽事務各方面的協助,其中建築系邵文政前主任及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宋承翰老師最為辛苦,他們得多方協調才讓展覽順利完成。再者是藝文中心劉秋蘭老師的團隊也從旁給了許多協助,沒有這一切,不會誕生此專書。
本書的組成除九套施工圖的九篇導讀外,我們也舉辦了一場針對這九套圖的「回到未來──台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跨世代閱讀座談會」,由對施工有深厚經驗的賴明正老師召集,並推薦另三位老師共同參與,其中陳玉霖老師負責閱讀公東高工聖堂大樓、臺東舊縣議會及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陳冠帆老師由於其跨領域的結構技師專業,因此勞煩他負責在結構系統較具特殊性的東海大學體育館及鳳山肉品市場;王中胤老師則是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的營運長,且事務所的洪一鶴先生就是我們建築界畫施工圖的瑰寶,因此請他針對兩棟明顯與華人傳統建築連結的建築──國父紀念館與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進行解讀。最後,召集人賴明正老師自己則挑選了聖心女中與中研院舊美國文化研究中心作為研究對象。其實這九套施工圖,當年主持的建築師都已離我們而去,當下的我們得費力解讀,才能得知一二,或許歷史就是這樣,無法還原,只能詮釋。我們將這場難得的座談會內容記錄下來,製作成別冊,與有完整圖集的專書分開成冊,冀求讀者閱讀座談紀錄時,方便對照專書圖集裡的施工圖。
另外我們也請了兩位資深建築師,洪育成與陳佩瑜老師共同寫了一篇針對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施工圖細膩解讀的文章,以他們一生的建築實踐回頭審視前輩建築師所留下的施工圖,相信也別具意義。至於九套施工圖,也不可能完整地將整套圖面印出,像聖心女中原始的圖面資料有兩大本,一大一小,估計超過上百張,我們只能擇出其中精彩的圖面,或像國父紀念館的施工圖亦數量繁多,只能在編者的判斷下做出分享。
我們想,這是臺灣第一次將本土建築師過去的努力以不同方式呈現的專書。建築是集眾人之力努力的成果,有業主、建築師,結構、機電、空調,以及營造廠,還有最後的使用者的維護,皆攸關建築生命的長存,其中最能管窺設計精要的,就是這套在設計階段的建築施工圖。即便我們發現房子蓋完後,經常與原始設計圖是有誤差的,這可能也是後來規定建築師在工程結束後要畫竣工圖的原因。所有這一系列設計營造的過程,都可看見建築創作的艱辛與喜悅、妥協與夢想。
【圖集】
編著者序
9組作品
臺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
臺中|東海大學體育館
臺東|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聖堂大樓
臺東舊縣議會
臺北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
新北八里|聖心女子高級中學
臺北|國父紀念館
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舊美國文化研究中心
高雄|鳳山肉品市場
附錄 〈見異象,做異夢〉 陳佩瑜、洪育成
圖片出處
【別冊】
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的跨世代閱讀
座談紀錄/賴明正、王中胤、陳玉霖、陳冠帆
◎ 徐明松
建築史學者、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200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2007)、《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2008,與王俊雄)、《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2010)、《王大閎先生:靜默的光,低吟的風》(2012,與倪安宇)、《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2012)、《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2015,與劉文岱)、《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2021,與倪安宇)、《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2022,與黃瑋庭)。
◎ 邵文政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任學校總務處副總務長兼事務組組長、建築系系主任;共同策劃「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與徐明松、黃瑋庭)。也是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健康環境研究室及實驗室主持人、社團法人臺灣幸福健築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董事。著有《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2013,合著,野人文化)。
◎ 黃瑋庭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2017年,體驗王大閎先生的建國南路自宅與閱讀其生命歷程後,發覺建築史的迷人之處,開始與徐明松老師研究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等臺灣戰後建築師,並合著《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協助策劃「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2019)、「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2021)、「現代之眼:張肇康誕辰百年建築紀念大展」(2022,共同策展人)、「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2022,共同策展人)和「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共同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