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0.06
規格:繁中/平裝/120頁/21 x 30/彩色
ISBN:9772518968004
備註:初版
《綠建築》雙月刊,為《GREEN綠雜誌》改版後之雜誌,綠建築廣泛議題的研究與討論,兼具建築專業、生態環境、人文關懷,力求嚴謹傳達觀念態度,普及綠建築的知識與概念,讓綠與建築更加融入生活與環境。
■ 封面故事
青山一道,豈曰無衣
新冠肺炎病毒進行式,已將近半年,很慶幸的是我們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雖然仍有前途茫茫之感,但此時我覺得倒不急著出門踏青,而應該思考因疫情帶來的改變,以及如何轉化危機以因應往後局勢。疫情發生之前,人為與自然之間始終存在著衝突與壓制,原因是人總認為可以凌駕自然;疫情發生之後,兩者則互相牽扯又存在矛盾,這或許就是人類千萬年來的宿命,歷史重複不斷的教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從自然的角度而言,生命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天的日月星辰、地的山川河岳,人事間錯綜複雜的糾結,在「道」之間不過是一夕風景而已,變化無常才是真理。但人畢竟還是人,大多數居住在擁擠的城市中汲汲營營,我們用心規劃城市,期望打造宜居的空間;我們努力發展交通,期待縮短彼此的距離;結果敗給看不見的敵人,以至於人與人之間必須隔離疏遠才能確保安全。然而,我們更加依靠看不見的網路聯繫彼此,卻渴望見面時的擁抱;平日懶於照顧花草,卻在疫情舒緩時迫不及待去郊外踏青。
就是這樣複雜的人事,才使得城市規劃向來總是龐大的計畫,我們規劃各種公共空間將城市及社區連結起來,鼓勵人們互動活絡城市的角落,但沒有人活動的城市呢?公共空間也就沒有意義了。面對這樣的改變,建築師們又有什麼因應之道呢?而從綠建築來說,健康的建築對於疫情下的生活是最有幫助的,再由自身擴展生活圈,食物及醫療可以自給自足的社區。可能因為最接近自然與加強的綠化環境,一刻鐘可達的生活圈,反而成為突破困境的新思維。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沒有人可以逃避或漠不關心。所以我們依然期待,疫情之後,人們對於城市的思考,能邁向嶄新而更加自然的境地。
【COVERSTORY】
020 一刻鐘城市 防疫新生活圈
022 防疫隨想
《 Chapter1 健康的環境 健康住宅與獨立運動空間 》
024 生命應該住在哪裡?養生住宅,居家抗疫
028 四方貫通風流動 Casa Lee
034 在湖光山色間自在 「 運動」 The Barn
040 ▦ 生活艙屋二重奏:郊區與都市節能住宅
個案:Carwoola House、Turner Micro Village
《 Chapter2 在家工作 遠距工作模式、複合式住家 》
050 無設限工作模式帶來無限可能
054 專注工作,放鬆居家 Palma Hideaway
060 綠蔭包覆,空氣通透 Writers Shed
064 ▦ 打破固有模式在、家工作空間將大幅興起
採訪:Paul Barnett Design Group、McGregor Coxall
《 Chapter3 自給自足的社區 在隔離中保有社交及疫情過後的恢復能力 》
072 當代新韌性城市:防疫社區
080 起伏羽翼下的新社區中心 Woodcroft Neighbourhood Centre
086 適應變動的模組化教室 The Community Classroom
090 讓可食地景行動成為社區恢復的機會─借鏡IET 托德鎮可食地景
【NEWS】
010 鹽生泥
Wetland – UAE National Pavilion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012 塑然起敬
One for One Face Shield
【COLUMN】
014 綠色讀本選05
解構尋求自由
建築與藝術的詰問
016 小屋世界賞05
滾動夢想
Rolling Homes
018 搖籃到搖籃 05
致力成為永續模範社區
施特勞本哈爾特市的
搖籃到搖籃設計建築!
【ARCHITECTURE】
space
098 被動式綠建築的實踐思維
新竹縣松陂園綠房子2.0
【ENVIRONMENT】
technology
104 承襲「古早味」的綠建築
百年餅店舊振南總部
【PAPER】
109 COVID-19大流行對城市規劃的啟示/李永展
115 地圖、領土、風土/蘇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