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3.03
規格:繁中/平裝/356頁/17 x 23/黑白
ISBN:9786263438071
備註:第三版
《環境心理學》一書的內容,都是經過有關環境和行為的最新實徵研究所證實,此外,在每一章中,作者首先敘述環境心理學家目前已知的成果,然後才介紹抽象的理論問題和爭議。而且,在每一章結尾處都有專有名詞和解釋,希望這種編排方式,對讀者的閱讀能有所幫助。
本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是對這個領域的介紹,第二章和第三章所處理的是由環境到個體的感覺訊息轉換;第四章描述當環境輸入的訊息過於極端、強烈或不尋常時,個人所感受到的壓力。第五、六、七章集中於人類的空間行為、隱私、領域性和擁擠的問題。第八、九、十章探討人為環境,以及建築物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要在自然環境的脈絡中了解人類。
■ 序言
從許多方面來看,講授環境心理學的課程都算是一種挑戰。課堂上的學生由大學二年級到研究生都有,而且他們來自四面八方─例如建築、商學和其他學科。這種多樣性反映出環境心理學的跨學科性質,也使它比其他心理學領域吸引了更廣泛的讀者。由於環境問題迫在眉睫,而且一般人對於環境的興趣也逐漸增長,參與的人不但更多,而且其背景也更豐富。基於這一點,我在寫作這一本書的時候盡可能使它具有適應性。文中的非正式交談風格和非傳統主題(盲人探路、季節性情感失常、南極洲和外太空環境以及動物園的環境心理學)使得本書更富有趣味,即使不具有心理學背景的學生也易於入手。同時,本文的內容都經過有關環境和行為的最新實徵研究所證實,其精確的程度足以提供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作為調查和取得更深入之原始資料的管道。
我嘗試使內容盡量接近現有資料。在每一章中,我首先敘述環境心理學家目前已知的成果,然後才介紹抽象的理論問題和爭議。我相信如果在瞭解手中的實徵資料之前就面對理論建構,許多大學部學生很快就覺得無聊和混淆不清。因此,理論被放在各章中相關的部分加以討論,而不是單獨成為一章;此外,它們大多數放在實徵發現的討論之後。每章之中都有一些「專欄」,其中大部分都是幫助學生將文中的內容與日常生活連在一起的實驗練習。在每一章結尾處都有專有名詞的解釋;據我自己的學生說,這排列方式對於閱讀大有幫助。
除此之外,我也嘗試傳達我自己對環境心理學的興奮感受,並且幫助學生找到樂趣所在。如果本書能達到上述目的,我覺得它就是很成功的。
為了使本書盡可能保有彈性,我避免任何僵化的主題,以免教師陷入特定的觀點或問題序列。不過,任何一本教科書都是由作者綜合了數種理論觀點,而將個別的章節組合成為單一的知識本體。本書也不例外,所以你將會發現:在內文中所討論的各主題之間最常出現的就是演化觀點。我並不想讓這種取向充塞在整本書中。在某些章節中它佔有顯著的地位;但有時候卻只潛伏在表面文字之下。無論如何,讓讀者熟悉作者的偏好總是有好處的。
我所提出環境心理學研究是基於下列假設,亦即: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在物理和社會環境的壓力之下歷經長時間的演化。環境偏好、行為傾向以及處理訊息的方式都由天擇的力量所塑造,以確保物種生存和成功地繁殖。假定如此,則我們想要瞭解複雜的人類現象背後的基因基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我並不認為人類的感受和行為是以不可避免、預先設定的方式展現。我認為我們帶著既有的演化包袱趨近物理環境。這些演化遺產使我們傾向於選擇某種反應或某一類環境,即使目前我們所面對的情境不同於早先塑造這些傾向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由動物研究中可以得到許多收穫,因為我們的動物近親也經過同樣的歷程為環境所塑造。因此,在本書中動物研究所佔的份量可能多於其他環境心理學書籍;我也非常重視人類和引導我們發展的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第一章 環境心理學簡介
環境心理學是什麼?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環境認知
環境知覺
環境中的認知圖和探路
第三章 潛在環境
潛在環境對情緒的影響
潛在環境的特殊性質
個體對潛在環境的反應:刺激過濾和感覺追求
第四章 環境壓力
壓力的性質
環境危害與自然災害
極端和不尋常的環境
極端環境中的存在感應
第五章 個人空間
個人空間的概念
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
第六章 領域性
動物的領域行為
人類的領域行為
第七章 擁擠
高密度對動物的作用
高密度對人類的影響
擁擠理論
第八章 工作環境
房間和家具
物理環境與工作表現
物理環境和工作組織的溝通
特定工作環境
第九章 學習環境
學校和教室
傳統式和開放式教室
校園和運動場
博物館和動物園
第十章 居住環境
對地方的依附與家的概念
鄰近地區
城市
第十一章 自然環境
對自然環境的態度
環境偏好:追求「綠色經驗」
戶外娛樂和野外經驗
第十二章 環境問題及行為對策
行為技術和環境問題
環境美觀的問題
與健康有關的環境問題
資源問題:回收和節約
◎ Frank T. McAndrew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也是伊利諾州蓋爾斯堡市諾克斯學院的科妮莉亞·杜德利(Cornelia H. Dudley)心理學教授。在諾克斯,他創立了環境研究計畫,並擔任心理學系主任長達十年之久。
■ 譯者簡介
◎ 危芷芬
現職: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經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