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3.08
規格:繁中/平裝/120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X」世代的「X」競圖
文/廖慧燕
為加強建築業界與建築相關學系之聯結,公會從2021年開始辦理未來建築師畢業設計作品大展及舉辦學生競圖,希望藉由學界與專業的交流,引入更多不受限的創意及培育同學成為未來建築界的生力軍。2022年競圖以臺中酒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空間再造為基地,並以「這個世界永遠缺少一個”X”」為主題,期待同學發揮創意提出各種可能的方案。這一份空白考卷,缺少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如何設定”X”,並轉化成具體的建築空間組織、形態,是本次競圖最核心與最具挑戰之處。
競圖參加之件數計155件,數量不少,不過或許是因題目變數太大,較不符學校設計課之命題習慣,所以參加的學校較有限,惟從獲獎作品中,仍可看到國內學生極為優秀傑出之創意與能力。由於本次題目的開放性,作品呈現非常多元,包括從空間利用觀點,提出延續酒廠歷史文化、飲食展演、不同世代活動交流空間等;從環境生態的角度,提出種子保存、蜜蜂復育、生態環境再生等議題;也有從社會關懷出發,提出遊民中繼、流浪動物收容、青銀食堂等探討深沉的社會議題;甚至有抽象的議題,探討氣味的感覺、生活中快樂表現、聲波等,嘗試將建築與感覺結合,尋找空間表現的新形式。
評選委員會由楊立華、戴育澤、石昭永、張匡逸、戴嘉惠、林家如、潘天壹等七位建築師組成,評選方式係先以書面資料進行第一階段初選,第二階段則以線上簡報及詢答方式進行評選,會議前委員雖已先討論評選標準之共識,然仍難免有評分接近之狀況,經過反覆討論後,始確定給獎作品之排序,惟因本次為開放性題目,所以排名雖有前後,但在議題設定及解決方案實各有擅場,值得相互觀摩學習。
本專輯除刊載所有獲獎作品外,特別刊載評審委員及指導教授之感言等,包括由楊立華建築師介紹競圖始末及感想、各評審委員針對獲獎個案之講評,另外還有獲獎作品之指導教授介紹指導過程及感言等,希望藉由較完整的競圖報導促進學業界交流互動的意義與成效。綜合這些感言與講評,多認為建築物須先考慮基地特色及周邊環境,並將設計構想落實到空間組織、氛圍塑造與整體外觀等,這也是競圖勝負關鍵。基本上設計需掌握空間尺度、關聯性、內外動線及結構等之合理性,再凸顯設計特點與創造空間質感、外型美學等,使議題、概念與提案達到一致的邏輯性。所以好的設計除創意之外,尚需有扎實的基本功力,藉由吸取各種專業相關知識及累積經驗,再經過不斷的磨練與檢討,始能成就傑出之作品。
隨著社會與環境不斷的複雜分化,各種科技、人工智慧等快速發展,高齡社會等世代議題,未來建築專業勢將面臨更多不可預知的”X”,期望本競圖可鼓舞同學更積極做好扎實的基本功並勇於面對挑戰,邁向美好的建築人生。
本期雜誌除專輯之外,另有黃健敏建築師介紹美國艾森豪總統紀念碑的設計興建過程始末,這個耗時達21年的紀念碑,幾經波折,在整個過程中設計提案一再被退回修正,最後完成的作品面目全非,建築師不但未參加開幕儀式,甚至拒絕掛名,顯示建築師對本案之徹底失望,可見建築師確實是一個艱苦的行業,海內外皆然。惟本案對比貝聿銘在羅浮宮之入口設計,在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中,最後竟然可維持原設計順利完成,並贏得全世界的讚譽,除主事者獨到與知人善任之眼光外,貝聿銘的善於溝通或許是致勝關鍵,此點或值得大家深思。
編者的話
20 “X” 世代的 “X” 競圖
文/廖慧燕
作品
40 長榮大園物流園區
/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48 台灣聚合高值化研發中心
/葉熾仁+王曉奎建築師事務所
54 南寳樹脂研發暨總部大樓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62 大臺南會展中心
/金光裕建築師事務所
特輯-這個世界永遠缺少一個”X”競圖
《作品介紹》
70 首獎
74 二獎
78 三獎
82 佳作獎
88 入圍獎
《競圖整體介紹》
100 全國建築師公會2022學生競圖評後感言
文/楊立華
《評審感言》
102 譜寫建築的時間序曲
評 “Welcome ! People and Green !” 與「Xstage 匯。流」
文/林家如
103 因借自然與環境共融
評「聲波煮場秀」與「蜂之森」
文/潘天壹
104 建築的物質與精神面
評「這個世界永遠缺少一個變動的想像」與「快樂製造所」
文/張匡逸
105 期待勇於冒險的設計探索
評「終身學習樂園」與「城中村-臺中遊民中繼站」
文/戴育澤
106 製造流動感的曲線與斜線
評「這世界永遠缺少一個可能」與「往時境日」
文/石昭永
107 清晰的建築姿態
評「臺中米酒文化中心」與 “CW Art Pavilion Gallery”
文/戴嘉惠
《指導教授感言》
108 從工業遺址的脈絡到文化園區的想像
文/邱奕旭
109 感性分析及理性實踐
文/沈永堂
110 建築設計教育的社會性
文/張弘鼎
《建築與城市》
111 華府艾森豪總統紀念碑
文/黃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