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9.09
規格:繁中/軟精裝/779頁/19 x 23.5/黑白
ISBN:9789577636348
備註:第三版/土木工程師、水利工程師、採礦工程師、地質師、水保技師、結構技師、建築師、空間規劃師、監造工程師(必讀)
工程地質學是應用地質學的一支;它是一門跨領域的科技,是將地質學應用於工程建設的應用科學。作者服務於研究界及工程界多年,將理論及實務經驗結合,撰寫了這本真正符合學生及業界需要的工程地質教科書或參考書。
■ 自序
工程地質學是應用地質學的一支;它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是將地質學應用於工程建設的應用科學。學習工程地質不但要有地質的概念,也要有工程的背景,才能配合無間。作者的大學教育係受工程(礦冶工程)的訓練,研究所則研修地質學的應用,所以深知工程與地質的密切關係。惟有知道工程師需要的是什麼地質資料,工程地質師才能提供適切的資訊給工程師。
作者在工作上一直服務於研究界及工程界,而且從民國70年起,即開始在大學及研究所,以兼任的方式教授工程地質學,迄今已歷經25年以上。為了將這些不斷補充及更新的資料與讀者們分享,作者在5年前即開始規劃,預備以教材為綱,撰寫一本同時符合學生及業界需要的工程地質教科書或參考書,並且擬將實務經驗也一併納入書本中。經過3年的撰寫、修正、與補充,終告完成。
非常感謝進步的電腦科技,讓寫作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對草稿進行修補。以我的年紀而言,在寫作的時候真的是將每一個字先予拼音,然後再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敲打出來的。作者現在才理解到慢工出細活的哲理,當在慢慢敲打之際,速度比較快的頭腦就會進行多方面的思維,於定調後就可以接著打下一句。這種程序運作成熟之後,「寫」起來就會很順,中途不至於發生停頓。作者在這裡特別要感謝小學一年級的許老師,那個時候臺灣才從日本人的手中光復不久,許老師就給我們的國語拼音打下深厚的基礎。使作者今天才能在鍵盤上敲出中文字來。
本書除了第一章的緒言之外,也還有21章的篇幅。幾乎將工程地質師及大地工程師所應該知道的東西全都涵蓋了;因此,本書的內容也有一點像手冊一樣。本書可以做為工程地質從業人員、土木工程師、水利工程師、採礦工程師、結構技師、建築師、空間規劃師、水土保持技師、甚至監造工程師們的參考書,本書還可當做國家考試及研究所考試的複習教本。
由於知識如瀚海,一本書的著作,有時可能是謬誤,有時可能是觀點不同,有時也可能是作業過程上的疏忽,所以難免會有需要修正或值得討論的地方。讀者們如果有任何意見,敬請不吝指正。
PART 1 基礎篇
CHAPTER1 緒言
工程地質學的定義
工程地質師的任務
工程地質學的內容
工學與理學的融合
本書的內容與使用法
CHAPTER2 礦物與工程
礦物的概念
礦物的生成方式
礦物的形態
晶體的形狀
礦物晶體的結晶習性
礦物的光學性質
顏色
條痕色
光澤
透明度
礦物力學性質
硬度
解理
斷口
礦物的風化特性
物理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
生物風化作用
礦物的抗風化能力
礦物的其他物理性質
主要造岩礦物
火成岩中常見的造岩礦物
變質岩中常見的造岩礦物
沉積岩中常見的造岩礦物
CHAPTER3 火成岩與工程
前言
火成岩的化學成分
火成岩的礦物成分
火成岩的結構
火成岩的構造
火成岩的分類
酸性岩類
中性岩類
基性岩類
超基性岩類
火成岩的肉眼鑑定及命名
火成岩的肉眼鑑定
火成岩的命名法
火成岩的工程地質性質
深成岩
淺成岩
噴出岩
CHAPTER4 沉積岩與工程
前言
成岩作用
沉積岩中的礦物
沉積岩的顏色
顏色的成因分類
常見的顏色
沉積岩的結構
沉積岩的構造
沉積岩的分類
陸源碎屑岩
黏土岩
碳酸鹽岩
火山碎屑岩
沉積岩的肉眼鑑定及命名
沉積岩的工程地質性質
CHAPTER5 變質岩與工程
前言
變質作用的控制因素
變質作用的機制
變質作用的類型
變質作用的礦物成分
變質岩的構造
葉理構造
塊狀構造
條帶狀構造
眼球狀構造
斑點狀構造
變餘構造
變質岩的分類
區域變質岩類
接觸變質岩類
動力變質岩類
變質岩的肉眼鑑定及命名
變質岩的工程地質性質
CHAPTER6 鬆散堆積物與工程
前言
風化殼
風化產物的類型
風化殼的分層
風化殼的風化等級
岩頂帶的類型
工桯土壤
殘留土
落石堆
崩積土
沖積土
問題土壤
膨脹土
液化土
軟弱土
鹽漬土
人工填土
CHAPTER7 褶皺與工程
前言
岩層的位態
位態三表素
岩層位態的地形表現
傾斜岩層露頭的水平寬度
岩層位態與邊坡穩定性的關係
線狀構造的位態
褶皺的基本要素
褶皺的類型
褶皺的力學定性分析
水平壓應力造成的褶皺
垂直壓應力造成的褶皺
剪切褶皺
褶皺構造的識別
褶皺的工程地質特性
CHAPTER8 斷層與工程
前言
應變橢圓球與斷裂構造
斷層的幾何要素與位移
斷層的幾何要素
位移
斷層的分類
斷層帶的特徵
斷層的視錯斷
斷層的識別
地形上的證據
岩層上的證據
構造上的證據
斷層對工程的影響
CHAPTER9 節理及其他不連續面與工程
前言
不連續面的特性
不連續面的類型
不連續面的特徵
節理
節理的分類
節理與工程的關係
劈理
劈理與節理的區別
劈理與褶皺的關係
PART 2 應用篇
CHAPTER10 岩石與岩體的工程地質性質
前言
岩石的物理質質
岩石的水理性質
岩石的力學性質
岩石的變形特性
岩石的強度
影響岩石工程地質性質的因素
岩體的特性
不連續面的抗剪強度
岩體的強度
岩體的工程地質分類
CHAPTER11 地形分析
前言
地形圖的閱讀
地形圖的用途
地形圖的閱讀步驟
大型地貌在地形圖上的表現
地貌與地物的互協互制關係
中、小型地貌
中型地貌的成因類別
地貌基準面
典型的邊坡地形
地形圖的坡度分析
地形圖的地質分析
根據水系推測岩性與地質構造
根據異常水系推測地質構造及其成因
根據河谷的地形推測地殼運動
根據等高線形狀分析地貌類型
遙測應用於地貌分析
CHAPTER12 地質圖分析
前言
地質圖的解讀
地質圖的內容
讀圖步驟
地質圖的簡單計量
地質剖面圖的製作
剖面位置的選擇
走向線法
視傾角法
CHAPTER 13 地下水與工程
前言
地下水的賦存
賦存空間
賦存類型
地下水在岩盤內的富集
地下水的流動
滲流
補注、逕流與排洩
水文地質調查應注意的項目
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
毛細現象
地下水位的升降
地下水的浮力
地下水的受壓
地下水的滲流
地下水的化學作用
工程防水
滲流的防治
邊坡的地下排水
基坑的防水
地下工程的防水
壩基的防水
CHAPTER 14 地質災害
前言
落石
落石的成因
落石的調查
落石的防治
崩塌
崩塌的成因
崩塌的調查
滑動
滑動的成因
滑動的調查
滑動的防治
土石流
土石流的成因與特性
土石流的調查
土石流的防治
地盤下陷
地盤下陷的成因與特性
地盤下陷的調查
地盤下陷的處理
活動斷層
活動斷層的成因與特性
活動斷層的調查
活動斷層的工程措施
地震
地震的成因
震害與地質的關係
防震與選址的關係
流水侵蝕
地質災害的分析
CHAPTER 15 工址調查
前言
衛星影像判釋
遙測的原理
衛星影像的判釋方法
環境地質調查
調查目的
基本調查
地質災害調查
環境地質調查報告
工程地質調查
調查目的與精度
調查重點
工程地質調查報告
地球物理探勘
電探法
震測法
透地雷達
聲測法
挖探
鑽探
鑽探的目的
佈孔的原則
鑽孔深度
岩心的鑑定
標準貫入試驗
地下水監測
現場指數測試
點載重試驗
施密特錘試驗
現場試驗
現場監測
長期監測
CHAPTER 16 宏觀地質與工程
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的溫度與壓力
地質作用
地殼運動
台灣地區的板塊運動
台灣的地震分佈
台灣的活動斷層分佈
台灣的火山岩分佈
台灣的混同岩分佈
台灣的雙變質帶分佈
台灣的地質概述
澎湖的玄武岩
濱海平原的沖積層
西部台地的紅土礫石層
西部丘陵的頭嵙山層
台北盆地的地層
西部麓山帶的新第三紀地層
雪山山脈及脊樑山脈的第三紀亞變質岩
中央山脈東翼先第三紀變質雜岩
海岸山脈的新第三紀火山弧
恆春半島的新第三紀火山弧
PART 3 實務篇
CHAPTER 17 建築基地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前言
共同的工程地質課題
一般建築的工程地質課題
環境地質課題
邊坡穩定性課題
地基穩定性課題
建築物的合理配置課題
地下水的腐蝕性課題
地基的施工條件課題
廠房的工程地質課題
高層建築的工程地質課題
地震力
基礎深度
基礎類型
深開挖的穩定性
高層建築的探查要點
鑽探要領
評估要項
CHAPTER 18 道路及橋樑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前言
公路的選線
選線的要求
平原區的選線
丘陵區的選線
山岳區的選線
道路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路基基座的穩定性
邊坡的穩定性
凍害
天然的築路材料
棄土
道路的工程地質調查
可行性調查
定線調查
補充調查
施工中調查
橋樑的選址與調查
橋樑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橋位的選擇
橋位的調查
CHAPTER 19 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前言
圍岩的應力
圍岩的外水壓力
圍岩的變形及破壞
圍岩的變形
圍岩的破壞
隧道的工程地質課題
岩石的特性
地質構造
不連續面
地下水
地應力的方向
有害氣體、岩爆及高溫
隧道的選址及選線
施工方法的選擇
隧道調查
可行性階段
規劃階段
設計階段
施工階段
CHAPTER 20 大壩及水庫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前言
大壩類型與其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
壩基的滲漏問題
鬆散土層
岩盤
壩基的滑移問題
壩基滑動破壞的類型
壩基滑動的地質因素
壩基滑動的防治
壩肩的抗滑問題
壩肩滑動的地質因素
壩肩滑動防治
壩址的選擇
壩址的調查
壩段調查
選址調查
壩址調查
補充調查
施工中調查
水庫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水庫滲漏
庫岸失穩
庫外浸泡
水庫淤積
誘發地震
CHAPTER 21 衛生掩埋場的主要工程地質課題
前言
掩埋場的構造
構造單元
底襯系統
滲出水收除系統
封閉系統
掩埋場的選址
基本原則
場址調查
滲漏水的監測
監測網的規劃
連續夾層的監測
不連續夾層的監測
監測的頻率
監測井的構造
核廢料的處置
核廢料的種類與特性
高放廢料的處置原則
高放廢料處置場的選址準則
高放廢料處置場的母岩
高放廢料處置場的調查
場址的地下現場試驗
CHAPTER 22 代表性的事故及對策
台北捷運西門站的湧水
高雄捷運O2車站的鏡面滲漏
新水春隧道的劇湧
雪山隧道的劇湧
石岡壩的錯斷
林肯大郡的順向坡滑動
梨山地滑
豐丘土石流
義大利的Vaiont壩
舊金山的聖安德魯斯水庫
洛杉磯的葡萄牙灣地滑
舊金山的百老匯隧道
參考資料
◎ 潘國樑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博士
經歷:
核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工研院能資所主任、組長、顧問
亞新工程顧問公司協理、副總經理
經濟部水資源局顧問
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地科系助理教授
台灣科技學院營建系兼任副教授
淡江大學建研所兼任副教授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兼任研究員
台灣公共工程學會理事長
成功大學土木所∕中央大學應地所兼任教授
■ 校訂者簡介
◎ 魏稽生
學歷:
美國密蘇里大學地質學系碩士
美國萊斯大學地質學系博士班肄
美國哈佛大學地質科學系研究
經歷: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質組主任
私人集團海外礦業地質顧問
專長:
經濟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環境地質學
著有學術論文及專業報告計8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