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2.07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奇妙的混搭組合
文/廖慧燕
銀白色的圓球聳立在捷運劍潭站旁,有人驚嘆其美麗特殊,也有人覺得是莫名其妙的搞怪建築,外型備受爭議且歷經無數波折幾乎要成「爛尾樓」的北藝中心,終於完工並將正式開幕。北藝係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國內大元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合作執行,配合地區特色及因應狹小基地,採騰空形式設計,內部「3+1」的劇場,包括大劇院、鏡框式中劇院、多形式中劇場及超級大劇場等,均將觀眾席往外突出,中間做為舞台及後台,使建築成球體與長方體的混搭組合,形成出色而突出的外觀。
北藝在2016年施工期間,就被知名建築設計雜誌《Dezeen》選為年度最值得期待的12座建築之一;而在2021年,則被英國衛報及CNN選為2021全球藝文亮點,更獲選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景點,與杜拜的未來博物館、丹麥歐登塞安徒生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並列,其設計與成果備受各界矚目;因此本期特別製作專輯,邀請從設計端到使用端相關參與者撰稿或由雜誌進行專訪,提供全面性的介紹,讓大家可有較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本案基本設計由國外團隊完成,接下來由國內團隊接手進行後續的細部設計及監造。專輯在設計部分除由庫哈斯臺灣駐地建築師林家如實地導覽介紹外,也訪談大元建築師事務所的虞永威、呂恭安、林宜伶建築師等,探討本案設計興建過程與特殊之處、國內建築師參與國際合作案的得失等;永峻工程顧問公司介紹本案之結構設計,認為除作為建築的必要支撐元素外,外觀更凸顯了建築結構美學,充分體現了存在的價值;劇場顧問行式公司針對劇場的特殊性,說明如何在符合劇場需求下與建築設計間取得平衡以達到最佳設計;在空調部分,由張杰技師介紹考慮劇場對噪音的嚴格要求、人數劇烈變動等特性,如何做好噪音控制、維持空氣品質並兼顧節能等。
隨著國內生活藝文品質提升,近十餘年來,北中南各地紛紛建置完成各類表演設施,包括劇院、流行音樂廳、藝術中心等,這些場館如何做適當定位,以達到各具特色及多元發展的目標。專輯特別訪問北藝董事長劉若瑀,探討北藝的定位及與其他劇場之區別,劉董事長認為北藝中心為城市的文化場館,主要為讓更多個人、中小型團體,有機會往上發展,所以定位為「全民劇場—Open
for All」,期望所有創作者都可以在這裡「打開可能,成為可能」,她更肯定北藝充滿創意的空間,正好可引發表演者更多創作靈感。
專輯還特別邀請羅時瑋老師與廖嘉舜建築師提出對本案的看法,羅老師認為本案以戲劇性的構築,跳脫至全新涵構(context)—探討新的表演或觀戲模式的可能,其全球在地化營運,應可帶動士林夜市整個地區轉型,成為地區金剛戰士;廖建築師則認為庫哈斯對待事務的態度,是啟發許多人持續追求信仰,參與公共建築的正面力量。
近年來國內的公共工程採國際競圖方式,其得失之間有不少論戰,到底設計水準有否提升,見仁見智;惟就本案而言,至少讓國內建築成為全球亮點之一,而其打破過去典型劇院形式,是否可如預期達到全球在地化目標,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者的話
20奇妙的混搭組合
文/廖慧燕
作品
34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OMA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46屏東藝術館整建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54橫山書法藝術館
/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
62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18-36建物周圍景觀及20-23號倉庫展示
/楊宗維建築師事務所
《他山之石》
68深圳寶安文化區表演藝術中心
/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特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設計與執行》
78麻辣鍋、皮蛋豆腐和滷味三兄弟
口述/林家如
整理/林惠文
82建築協奏曲
設計與執行的夢幻組合
採訪/廖慧燕
整理/林惠文
《經營》
86「Open for All」打開可能.成為可能
訪劉若瑀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經營
採訪/廖慧燕
整理/林惠文
《顧問》
89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結構實踐
文/永峻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94劇場是個有機體
文/馬天宗
採訪/廖慧燕
98北藝中心的空調挑戰
文/張杰
《評論》
102一個寓言機器:
OMA的臺北奇觀與都會造-演術
文/羅時瑋
111迷樣的變體
文/廖嘉舜
《建築活動》
116臺南建築三年展:看臺灣道署的古今時空相遇
文/劉木賢
《論壇》
120展望後疫情時代的建築永續
文/劉國隆
《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紀念特輯》
122張肇康的建築細部
從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實踐華人建築的現代性之路
文/林岳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