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5.04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高層低密度的垂直集居形態
文/曾光宗
隨著相關學者陸續發表了屋頂綠化可降低直下層溫度之研究報告,於2010年臺中市不動產開發業者積極提出了屋頂綠化之倡議,為了因應此趨勢,臺中市政府藉助於都市設計審議機制,期間在建築師公會等專業團體的協助下,歷經了長時間公私部門及產官學界的討論與凝聚共識後,最終突破現有法令的思維與框架,於2019年3月頒布了「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條文中將垂直綠化設施、雙層遮陽牆體、植生牆體、造型遮陽牆板及複層式露臺等予以明訂。法制化後的「宜居建築」,從此成為了臺中市良好居住環境及美好都市景觀的象徵。
臺中市所推動的「宜居建築」,類似於Le Corbusier「高層低密度的垂直集居形態」概念,從理論到實踐,從倡議到法制化,歷經了長時間的推動歷程。依據統計數字顯示,至2024年12月16日為止,已有252件取得建造執照,其中有45件取得使用執照,成效極為豐碩。
在實際的效益上,依據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黃郁文副理事長推估「未來臺中市所有宜居建築個案開發完成之總二氧化碳固定當量,將數倍於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固定量」,而且「已核准建造執照案統計種植喬木數,約可創造6.5座文心森林公園」;這些對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及邁向永續低碳城市,應有極大的助益。除了量化的效益外,透過不同的設計手法,「宜居建築」可創造出人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這更是都市新的生活型態開始萌芽的契機。進而從臺中市的城市自明性而論,「宜居建築」以形塑臺中特有的城市風格為目標,以創新的建築設計概念融入於臺中在地風土中,此將引導出全新的城市生活美學。基於此,本期十分感謝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黃郁文副理事長的企劃,製作了「臺中宜居建築」特輯。
在論述部分,首先黃郁文副理事長的「從宜居城市到宜居建築」,除說明了臺中「宜居建築」政策的推動歷程外,另也強調出「『臺中市宜居建築』多元綠化方案,重新拾回了現代人生活中所渴求的綠生活」之價值。劉偉彥建築師的「詩意棲居的新範型」,省思著「臺灣城市建築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幾無自主文化可言,也無法按照原我的形象建造表達自己;尤其在空間商品化的過程中,一直缺乏對『在地風土脈絡及本體性文化意象』的探索及關注」。紀樹能副理事長的「『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對於建案競爭力之探討」,剖析了該辦法「是否能增加建案競爭力」之實際問題,並提醒著「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房子和森林融為一體,民眾的美學素養也是銷售價格的關鍵」。陳煒壬處長的「臺中社宅的宜居生活實踐」,認為臺中市藉由社會住宅的興建,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住宅型態與居住生活的絕佳契機」。王銘鴻建築師的「宜居建築垂直綠化對於解決都市熱島效應及建築外殼耗能之影響」,以其長期與學術單位合作的經驗,並以具體的數字說明宜居建築垂直綠化之效益,認為「宜居建築的實踐,正以科學數據為基礎,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黃國棟建築師的「演繹全新城市生活美學」,則強化了「臺中元素」的重要性,並展望了「臺中元素日後必成為城市文化元素,勢將廣泛注入建築而帶動新的建築設計湧動美學思潮,與臺中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交融,逐漸凝聚成一座綠色花園城市」。
呼應了「宜居建築」相關論述,在建築作品部分,分別收錄了王銘鴻建築師的Garden One、黃郁文建築師的U雋、黃國棟建築師的美術之森、李明哲建築師的臻未來、許榮江建築師的鉅虹Hoki、王森主建築師、陳俊宏建築師及鐘柏晋建築師的琢森、劉偉彥建築師的緣溪行,以及楊龍士建築師的陸府觀森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實踐「宜居建築」的案例。
本期另外於「住宅論述」中,日建設計許郁嫺建築設計師,於「運用XR技術1:1還原『居住概念』延展至城市層面的日本案例」一文中,說明了於《理想居所》特展中,日建設計以「居住的共有化」為主軸,並運用XR技術,讓參觀者透過互動體驗,直觀地感受居住尺度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進而促使其進一步思考理想居所的多元可能性。另於「木構造」中,陳正哲院長的「木造集居示範設計—『嘉屋』徵集紀要」,闡述了嘉義市推動「嘉屋」的理念,及本次設計徵集的各類成果。
【編者的話】
高層低密度的垂直集居形態/曾光宗
【作品】
Garden One/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
U雋/黃郁文建築師事務所
美術之森/國棟建築師事務所
臻未來/李明哲建築師事務所
鉅虹Hoki/許榮江建築師事務所
琢森/王森主建築師事務所、陳俊宏建築師事務所、鐘柏晋建築師事務所
緣溪行/雅門建築+劉偉彥建築師事務所
陸府觀森/楊龍士建築師事務所、技聯組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特輯-臺中宜居建築】
從宜居城市到宜居建築-論臺中市垂直集居形態建築「垂直綠化」發展之趨勢/黃郁文
詩意棲居的新範型-以宜居建築打造臺中詩性城市異托邦/劉偉彥
「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對於建案競爭力之探討/紀樹能
臺中社宅的宜居生活實踐/陳煒壬
宜居建築垂直綠化對於解決都市熱島效應及建築外殼耗能之影響-以Moon Park和Garden One為例/王銘鴻
演繹全新城市生活美學:ㄧ棵樹漸次蔓延變成一片城市森林/黃國棟
【住宅論述】
運用XR技術1:1還原「居住概念」延展至城市層面的日本案例-2024 理想居所展|日建設計展區/許郁嫺
【木構造】
木造集居示範設計-「嘉屋」徵集紀要/陳正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