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1.04
規格:繁中/平裝/116頁/21x 30/彩色
ISBN:9771561054009
備註:初版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創刊於1995年10月,近14年來,它忠實地記錄了台灣當前建築設計的整體面貌,一直是業界、學術界及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要參考資料,堪稱台灣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本雜誌,也是目前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一本建築設計雜誌。
■ 編者的話
4月手記
品嘗建築的滋味
建築的靈魂是空間,建築的詩性在光影,建築的滋味在細部。
早期的建築以手工構築,造就了其工藝的特性;現代建築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特性,滿足了住屋快速大量供應的需求,卻也失卻了建築的個性,鈍化了我們對於細部的感知;若以史賓賽的美學進化論來看,由複雜到簡單是一種退化;因而時至今日,建築又轉而追求客製化、獨特性,細部的展現又成為人們追尋的目標。
材料和構造有其物理特性,細部最早的產生應是為了基本構築的合理方便,以相對簡單的物理性處理方式保護材料結構的壽命長久,不致毀損或老化,以對抗自然的侵襲,維護並延長建築的生命。其遵循材料原理或構造方法反映在形式、細部,是真實的表達,也有人甚至把它歸之於建築道德的層次。現代也有故意做違反材料原理的構築方式,傳達創新的衝突性或矛盾感,如玻璃的結構性、混凝土的輕盈感,或是結構異乎尋常的輕巧尺寸、超大跨距,因而表面看似單純的解答,其實蘊藏著高端的技術、耐人尋味的意義,以及不斐的價值──有形或無形的價值,可以說是以低調收斂的外表予人背後深層的驚艷感。
細部既關乎建築的滋味,還是要整合在整體的空間中,才能加添空間作為建築靈魂的深度與厚度,細部藉由構築做媒介與空間連結,也可傳達了構築的文化性和地域性,使人在記憶深處安身於社會之中。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這個文化地域性的意義哪些仍該被保留,作為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哪些可以被取代、或轉化、或昇華,可說是另一值得探索的議題。
當然,細部也有純粹美學的取向,讓人以心靈整合各種器官帶來的感覺,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覺;因此在材料的介面或轉化上或者以某種比例關係做連結、或者是單純的重複性作法,以不具機能意義的直觀感受知覺出蘊含的張力,使人產生想像空間;或者是以美感、詩意、或文化意義、甚至神性來觸動人心。最著名的例子就是Carlo Scarpa,他的細部已超越形式,散發至空間氛圍,讓筆者難忘身處其作品中感受的環境浸潤感,對其墓園之探訪至今仍夢魂牽縈。
構築也有其生態性,其對於土地與自然的連結正是今天永續環境觀念的基礎,相較於以人定勝天的狂妄自大做惟我獨尊的展現,粗暴地對待環境常伴隨著粗暴地對待材料與構築行為,當然也不可能精煉出所謂的細節,展現出技術與意義。
今天材料的發展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光是混凝土就有超高性能纖維強化混凝土、陶瓷混凝土、韌性混凝土、透光混凝土、鋼網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興工法,再搭配新的數位工具與技術,可以突破原有材料的限制,創造新的空間語言與知覺感受。然而,我們僵化的採購制度、防弊消極的公務員心態仍然充斥在機關之中,新材料與工法在閉鎖不開放的態度下實現的機率甚少,如木構也是在多年後才好不容易得到相關規範的制定,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本期感謝游瑛樟老師擔任客座主編籌劃相關內容,探討不同材料的構築:竹、木、磚、混凝土、金屬等,從觀點到應用、從傳統到數位、從局部構法到作品整體,從各個切面探討構築和細部的不同面向,值得大家來細細品味。
總監 黃長美
9 編輯室手記
10 新聞
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
論述
16 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
游瑛樟
特約編輯
論述
18 台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觀點篇
論述
33 新閩南住宅設計雜述
陳書毅、李秀秀
論述
38 細部的神聖及平凡
褚瑞基
論述
42 演算構築
陳珍誠
論述
46 邁向一個細部衍生的時代
賴明正
論述
50 建造教堂與人心的建造
徐昌志
論述
54 場域構築
黃奕智
論述
58 構築與反構築的交織
吳南葳
論述
62 木造構築技術的演進
蔡孟廷
論述
66 Groundwork
周書賢
應用篇
論述
70 建築作為你我的第三層皮膚
張懷文
作品論述
74 建築立面的──推手
盧本源
作品論述
80 建築金屬與工藝
李建輝
作品論述
84 構築的存在性與空間的流動性
廖明彬
作品論述
88 傳統不等於舊,而是文化的傳承
粘錦成
作品論述
94 CLT在台灣的工法運用
陳佩瑜、洪育成
作品論述
98 微分化的細部設計構件
趙建銘
作品檔案1951
104 興波咖啡旗艦店
硬是設計
作品檔案1952
108 河之家 House of River
H2R architects+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953
112 ARK-N24 台北方舟
十禾環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