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高齡居住環境的挑戰
文/廖慧燕
「高齡社會」是近年來一再被提及的議題。所有人不論貧富貴賤,隨著年齡增長都會變老,多數人都想長命百歲,但同時又怕年華老去,「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這是人性的矛盾。是幸也是不幸,我輩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正逢經濟起飛、產業現代化,公共衛生進步、醫療保健發達、重視營養健康,導致「平均餘命」愈來愈長,造成「長壽化現象」。同時,產業現代化的結果,生活、工作壓力增加,加上晚婚、不婚,壓低了育齡婦女之「總生育率」,高齡少子化的結果,造成需要照顧的人越來越多,而可以工作生產、照顧這些高齡的青壯年卻越來越少。
依據內政部106年12月底人口統計,65歲以上人口數為3,268,013人,占總人口的13.86%,今年就要邁入14%高齡社會了,而且依據國發會人口趨勢推估,即將在8年後步入20%的超高齡社會,對正好站在這波老化浪頭上的四、五年級生,確實是很大的挑戰。大家都知道老年人要有健康的身體外,還要有老本、老友、老伴,但其實好宅更是老年安居的關鍵,如果沒有安全、舒適、便利的居住環境,如何安享晚年。而這個良好居住環境的規劃,其實包括配合生理機能退化的原宅環境改善,到需要協助時有就近的社區照顧或生活支援,最後可能須到專人照顧的機構。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的過程,雖然未必是個人意願,但是總有一天終將面對。針對高齡社會的居住環境,建築專業應如何因應、參與並配合創新服務,規劃設計適合的居住環境,實是當前重要議題,本期特別以高齡者居住環境為主題,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探討政府的法令政策、居家環境規劃及社區服務與機構設計等議題。
首先,在政策法令部分,邀請長期關心老人福利並參與相關法令研訂修正的吳玉琴立法委員,介紹長照2.0及長照法概要與老人居住相關補助等。在居家環境規劃部分,陳政雄教授提出以三代同鄰的作法取代過去的三代同堂,並同時解決高齡化社會的經濟、養老、代間及社會等四大議題;另外,台北市政府相關人員針對住宅環境之改善,包括垂直交通及相關設施,介紹法令放寬規定及政府提供之補助與成功的改善案例等,以做為改善參考。至於社區及機構老人照顧服務部分,特別邀請對老人安養護機構規劃設計經驗豐富的潘冀建築師事務介紹機構設計之重點、心得與回饋檢討;同時請林嘉慧建築師介紹荷蘭、美國的新形態照護機構,配合社區化、小型化及相關照顧理念的改變,建築環境如何配合設計等;曾思瑜教授介紹日本高齡者在地老化的政策理念,民間配合發展出創新、具特色的營運模式及空間規劃設計案例等。除了這些居住問題外,針對老人照顧人力問題,特別由林暉晴建築師介紹日本應用機器人在照顧服務之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以提出較廣泛的面向供大家參考。
社會高齡化的問題目前似乎尚未造成沉重的壓力,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高齡社會的問題正如海面冰山,等到問題浮現將如排水倒海,即使事先已預做準備的日本在處理高齡社會問題尚且捉襟見肘,台灣目前老化的速度預期將較日本更快,政府及相關各界多積極提出因應對策中,建築界的我們也勢須全力以赴,為社會也是為我們自己建置一個更適合老人安居的環境。
■ 目錄
作品
烏日林新醫院
羅東聖母醫院老人醫療大樓及修院宿舍
台東關山家扶中心
雙連新莊社會福利中心
臺中榮民總醫院新門診大樓
高齡者居住環境與長照2.0的探討
我國長照服務願景與老人居住問題的現況與解方
既有建築無障礙改善相關法令及實作案例
三代同鄰─因應社會高齡化四大議題的宜居社區
雙連安養中心之規劃設計與營運評估
高齡者「多元社區照顧服務環境」的展開
機器人在高齡者照護-探索日本文化、宗教及價值觀對科技發展的影響
荷蘭及美國長照機構參訪心得分享
《論壇》
從建築界對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之連署案- 淺談政府採購法之停權處分
《建築與城市》
當都更遇到文資-俞大維故居古蹟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