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5.02
規格:繁中/平裝/392頁/15 x 21/彩色
ISBN:9786260136543
備註:初版
預購商品(2月10日)上市後陸續出貨。ps.請注意!凡訂單中加入本商品,即認定同意該次訂單其他商品將與本商品一併出貨,若無法等候請拆單訂購!
出版:2025.02
規格:繁中/平裝/392頁/15 x 21/彩色
ISBN:9786260136543
備註:初版
預購商品(2月10日)上市後陸續出貨。ps.請注意!凡訂單中加入本商品,即認定同意該次訂單其他商品將與本商品一併出貨,若無法等候請拆單訂購!
◆ 深入「分析性速寫」技巧與方法,養成實地速寫能力!
作者累積多年來於華盛頓大學、德國波茲坦、台灣各地教授「分析性速寫」課程及工作坊之實務經驗, 不斷深化發展出一套結構式的教學方法,藉由邏輯性的逐步實繪手稿,佐以大量空間實景彩照,準確詮釋了著重「過程」的分析性速寫在建築領域應用的無限可能。
◆ 習得手繪「圖像筆記」,看懂建築的圖像語言!
以「圖像筆記」作為終端工具,紀錄閱讀建築過程中知與見的交互關係,透過觀察基地及建築物、紀錄感知、深刻思索、獲得理解的探索過程,建立對建築空間的閱讀脈絡,並啟發出各種想法。
■ 序
閱讀建築的圖像語言
《手繪建築:閱讀建築的圖像語言》這本書是《建築速寫:空間的圖像筆記》的改版。如果 2019 年出版的《建築速寫:空間的圖像筆記》是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形式,透過「學」與「教學」陸陸續續所累積而來的經驗與體會,那改版的《手繪建築:閱讀建築的圖像語言》則是過去六年透過「教學相長」,「教研亦相長」的過程,對建築速寫與如何定義圖像語言的重新體認。自從《建築速寫:空間的圖像筆記》出版後,筆者除了持續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分析性速寫」這門課,同時也因為書的出版而有各種機會在臺灣不同的地點如臺北、淡水、臺南等,對不同的對象如建築系學生、非建築系學生、業界建築師、建築從業人員等以短期工作坊的形式開授建築速寫。過程中在相同的地點透過不同學生的提問,往往會讓筆者在回答或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有機會能更認識眼前的建築環境,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過往沒有注意到的建築細節、設計巧思,和隱含的因果關係,因而一次又一次地增加了腦中對該建築空間的認識,豐富了心中對該建築環境的圖像筆記。也因此,筆者透過這次的改版,重新整理了最後一章的〈圖像筆記〉,並將這些思索與探索的過程、心得,與方法,在〈筆繪所思〉這個新章節中做一完整的論述。
另外在過去這六年,教育部推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筆者以分析性速寫一門課進行各種實驗性的嘗試。由於分析性速寫建立在圖學、幾何學、視覺心理學,與空間感知學等的基礎上,而且分析性速寫的技巧與方法也以過程為重,因此整體課程需要視覺化的動態投影片來呈現才能清楚講述。然而課堂講解與實地速寫會讓課程的操作受限,筆者因而開發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讓理論與技法的說明能以行動教材的形式安裝在學生的智慧手機中,而能在實地速寫,或是課後自學時能時時參閱。而在這樣的數位轉型的過程,也深化了圖像語言中數位的圖像共語與手繪的圖像母語相輔相成的概念。同時也將圖像語言的理論架構再次檢視與補述,也因此在改版中增加了〈圖繪空間〉以及〈光與明暗〉兩章節,讓書中所傳遞的圖像語言的架構更為完備。
分析性速寫一門課以全英語授課,修課學生中本地生與外籍生保持各半,教學的過程中開始嘗試如何讓本地生在學習以徒手速寫進行三維思考的同時也
能無形中精進日常英語的能力,筆者嘗試開發雙語並列的紙本教材,並透過 QR Code 的影音連結讓學生在一學期的學習中也能克服口說焦慮。這樣的嘗試也再一次深化圖像為一種語言的想法,讓學生在英語教學與和外籍生共學的環境下,能同時學習與人溝通的口說外語與閱讀建築的圖像母語。
分析性速寫的全英語教學也透過德國姐妹校外籍交換生的推廣,讓筆者能於 2023 年與 2024 年赴德國波茲坦應用科技大學介面設計系Fachhochschule
Potsdam, Interface Design Department)開授短期兩學分課程,課程名稱為「From Thinking Design to Design Thinking: Visual Note Taking of the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Solid, Void, and Human Behaviors through Analytical Sketching」,這個改版的課程將啟發人本設計的設計思考融入到用於思考為人所用的三維建築設計的分析性速寫,而在重新設計課程與教材的過程中,也讓筆者重新檢視過去幾年自己透過分析性速寫觀察建成環境中人的行為模式的過程所啟發的各種研究與設計專案。例如以擴增實境於臺北府城北門實地重現貼牆交錯的高架道路,呈現出北門能保存其原始面貌的歷史因果;或是在速寫林家花園時由察覺到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強迫透視(Forced Perspective)所營造的空間景深,提出林家花園榕蔭大池周邊涼亭的不尋常構造形變實為讓各亭在由八角亭環看時,能以透視呈現出如中國山水畫中之平行線立體圖般的視覺呈現,並進而延伸出以感知實驗證明在林家花園中以假山,相似比例不同尺寸的小橋等之配置,為利用中國山水畫理中相對大小景深線索來營造出錯視景深的設計手法。
這些教研相長的過程,讓筆者深切體認分析性速寫其實能簡化為一種圖像語言,讓我們能對建築環境中的實建築,虛空間,與在實與虛之間所支應的行為進行觀察與閱讀,並啟發出各種想法。也因此在重新定義書名時,以「閱讀空間的圖像語言」置換原本的「空間的圖像筆記」來強調出書中所欲傳達的,其實是一種抽象的思考方法。此外,分析性速寫一門課所允許的思考設計其實不限於建築設計,反而可為任何尺度的人與建成環境的設計。可以是建築設計,可以是工業設計,也可以是互動設計。也因此在重新檢視書名時,也對建築速寫一詞的含義有重新定義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是Sketching」的中文翻譯意涵無法精準傳達「Analytical Sketching」所蘊涵的意義。「Sketching」翻譯成「草繪」無法傳遞書中透過觀察拆解來描繪三維組成,與透過圖解來描述設計因果關係所隱含的仔細觀察與自由想像。而翻譯成「速寫」的話,「速」字所暗示的快速也非這本書將「圖」與「畫」隱喻為一種用於思考的另類語言的本意。也因此最後決定退回根本,以「手繪建築」作為這本書書名的起始標題。以單純的眼與手於建築環境現場的行為來取代「速寫」與「草繪」各有所指的語意。
過去這些年,筆者循著自己所著《建築速寫:空間的圖像筆記》一書中所述的原則與觀念,持續在臺灣與世界各地以分析性繪圖的方式,用鋼筆手繪建築。六年來作為自己的讀者所累積的圖像筆記,也讓自己理解了初版未盡完善之處。這次的改版除了嘗試讓手繪建築能成為一種三維思考的圖像母語,也希望自己能持續地手繪建築,並能在持續手繪建築中,能不斷地有不同領域的領略,並能持續以「手繪建築」為名,在這個數位時代,以不同的紙本書籍的方式來持續分享自己的心得予喜愛建築速寫的同好。
■ 推薦序
實地速寫的藝術 ╱ Francis D.K. CHING
在數位時代的今天,實地速寫現地的觀察,仍然為建築與設計領域的學生們所親手實行。一直以來,實地速寫總是一項值得我們投注心力並持續力行的活動,因為透過眼與手繪來直接檢視我們身處的可見世界,往往能幫助我們感受到自己生活、工作,與玩樂的環境中,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並啟發出留心與留意的察覺與領會。
在這本書中,戴楠青對建築環境的實地速寫,發展出了一套結構式的方法,透過盡善盡美的圖示,以邏輯性的逐步實繪,說明了如何利用結構參考線來檢視與確認視景中主要元素的位置、形狀,與比例。而在建立了初步的結構參考線,架構的雛形便會浮現,接著再利用這些雛形架構來框構與引導後續的觀察與檢視。而後續檢視所得的感知又能覆加在雛形線結構上,而形成一種來回反應我們視覺所見與手繪圖像的推衍方法。
然而實地速寫結構化方法的真正優點,其實在於提昇如何在看的過程中,能對建築與建築環境,察覺與理解出表象之下的三維幾何形體,與形體之間的三維組成關係的能力。而這項能力對建築或設計領域的學生尤其重要,也因此,單就這個原因,我便十分樂意與熱切地推薦這本書,給任何有志於追求實地速寫藝術的讀者。
Francis D.K. CHING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系榮譽教授,美國註冊建築師,建築教育家。著有《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設計圖學》、《建築圖學》、《圖解建築構造》、《圖解建築結構》、《室內設計圖解》、《建築圖像字典》等多本經典建築專書以不同語言譯本發行於世界各地。並於 2007 年獲得美國設計領域的最高獎項,於白宮受獎 Cooper-Hewitt National Design Award。
■ 推薦序
繪出建築的魔力 ╱ 侯志仁
長久以來,手繪曾經是建築設計與紀錄重要的工具。它不只是一種表現法,而更是觀察環境的利器,在繪畫與紀錄的過程中,讓我們看見平常可能忽略的細節,了解建築設計的微妙與多元的面向。用手繪做設計的過程,讓我們手腦並用、用圖思考,透過再簡單不過的筆與紙,換得千變萬化、無盡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手繪還有一項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的魔力,就是它還能使人定神、靜心。
從二〇〇七年之後的十二年間,我固定會帶學生到亞洲城市做海外研習,包括東京、首爾、香港與台北。這些亞洲城市,有著與北美城市截然不同的空間紋理與活動分佈。
但熱鬧的亞洲城市固然有趣,也有豐富的故事與學生們分享,如何能讓學生靜下來做細微的觀察,卻一直是個挑戰。我的海外研習課程,偶而會與當地學校的老師合作,分享彼此的知識與專長。二〇一七年,我找了本書的作者戴楠青老師來一起合作。
戴老師是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學院的博士,也是華大建築系知名教授 Frank Ching (Francis
D.K. Ching) 的弟子。Frank Ching 是享譽全球的建築手繪大師,而戴老師的手繪功力,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過去這門課中,我們以實地的參訪為主,但來到參訪地點後,除了解說與給學生的小作業之外,並沒有對學生如何記錄他們觀察有太多的著墨。有了這個難得的合作機會,我們開始討論如何把手繪教學,融入課程的設計中,做為這門課學生觀察與紀錄環境的主要方法。
華大海外研習的課程通常是開放給所有學生選修,因此學生的背景十分多元,有建築與景觀背景的,但也有非設計科系的學生來報名。由於背景不同,課程一開始必須給學生們一些基本的概念與訓練,本書的內容就成了當時這門課的教學素材。配合這門課,戴老師還分享了他開發的一個 APP,希望讓學生們可以用互動的方式,學習建築手繪,也讓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容易上手,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掌握的一些竅門。
雖然有這些準備,我還是擔心學生們接受的程度。此外,暑假期間的亞洲城市十分炎熱,學生們在戶外大太陽下作手繪,會不會中暑?畫不好的學生會不會動幾筆就放棄?結果,學生的表現完全超越我的預料。無論是任何背景的學生,都能在戴老師的教導下,動起筆來,畫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更超乎我想像的是,不管外頭天氣再熱(或室內的冷氣再冷),同學在畫圖的同時,都幾乎像似被催眠般,沈浸在素描本裡一條條線條所構成的圖形中。在繪圖的同時,他們也與周遭環境結為一體。
讓手繪具備一種魔力,需要有一定的引導。在這本書中,戴老師以各種輔助的素材與範例,分享
了他多年以來所得到的心法,一筆一劃都有細心的分析和經驗的累績,引導讀者掌握手繪的要訣。相較於當年課堂上所用的手冊,這本書中收納了更豐富的題材,讓我們在了解手繪功法的同時,也對不少建築作品有了新的觀察與認識。因此,這不僅是一本難得的手繪工具書,也是一本精彩的建築入門讀本,讓我們透過手繪,重新認識建築與環境,也透過手繪來發掘建築的魔力。
Jeffrey HOU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系主任。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建築系系主任。為地方創生與公民參與的先驅學者,編著有 《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Transcultural Cities:Border-Crossing and Placemaking》、《Messy Urbanism: Learning from the “Other” Asian Cites 》、《Design as Democracy: Techniques for Collective Creativity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野力再生:翻轉社區營造 DNA》等多本經典都市理論專書。並於 2010,2012,與 2018 年分別獲得美國環境設計研究協會 (EDRA) 最佳著作獎 (Places Book Award)。
推薦序 The Art of Drawing on Location
實地速寫的藝術 ∕ Francis D.K. CHING
繪出建築的魔力 ∕ 侯志仁
序
空間的圖像筆記
閱讀建築的圖像語言
一、圖像語言
二、分析性繪圖
三、筆繪所見
四、筆繪所知
五、知與見
六、圖繪空間
七、光與明暗
八、筆繪所解
九、筆繪所思
十、圖像筆記
結語
參考文獻
◎ 戴楠青
國立臺灣大學造船暨海洋工程學系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碩士,建成環境博士(Master of Architecture, Ph.D.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曾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擔任 Francis D.K. Ching 所開授之Design Drawing I & II 的組別教師,共同開授 Design Drawing III,以及開授Architectural Sketching。在美期間參與 Ching 所著之《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Order》與《Design Drawing》等專書的多媒體製作。返國後任教淡江建築系,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教授、創意設計學士班主任,與互動與創新外國碩士專班主任。主要開授課程有基本設計、設計圖學、分析性速寫、原型製作與互動設計、人機互動實驗設計等。喜歡在各地用鋼筆畫圖,畫完圖的時候喜歡沿大街小巷漫步回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