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7.12
規格:繁中/平裝/784頁/17.5 x 24/黑白
ISBN:9789570850413
備註:初版
英國知名規劃學者彼得‧霍爾教授經典著作
都市及區域規劃領域學生及專業者必讀之作
彼得.霍爾堅信:透過適當的規劃,能營造出好的城市,進而造就好的生活。基於此信念,本書深刻地闡述近一百多年來規劃專業者與人民為了追求可以安身立命之理想城市所經歷的艱辛軌跡,以及所遭受的諸多苦難。本書以跨領域的觀點切入,批判性地論述著西方近代重要都市規劃設計思潮的內涵及發展歷程,並深入地探討歐美近百年的都市發展與都市規劃設計思潮間之關係。全書以主題導向的方式,涵括了近百年來的重要規劃議題。以史鑑今,作者希望透過對規劃史及規劃思潮的公平回顧,能為明日的城市發展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都市及區域規劃究竟是為誰而做?要解決什麼問題?在現今社會大眾對於都市規劃及公共治理有越來越多的質疑之際,規劃的起源與核心價值、專業定位、何謂合理的規劃程序與方法、政府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效率與公平如何在規劃過程中落實,這些都是與人民生活切身相關且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此外,本譯注專書中的導讀、譯注與評述,亦能引發學生及專業者來進行相關的省思。
放眼近代全球都市化發展的歷程,我們的城市雖有諸多問題,但卻也一直是創新與改革能量的主要來源。歷史會重演,本書中所提到的故事其實也不斷地在世界各地重複發生,亦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周遭。對於未來城市發展問題的有效解答,或許就在於人們是否能從近代都市規劃設計史的教訓中學到一些有用的經驗。
■ 第一版序
任何一位描寫規劃史的人都應該會在序言裡做一些自我防衛:當然規劃師應該要做計畫,而非退避到回憶錄中。簡單地說,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這個主題很有趣。正如其他人間事物一樣,我們實在很難理解到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在很久之前別人就已經有了,我們應察覺自己思想真正的根源。好吧,停止我的辯解。
本書與目前流行的作法不同,本書並沒有基金的資助,所以沒有財務贊助者可以感謝。我也沒有助理,所以也沒有人可以推卸責任。因為全文都是我自己打字,所以我首先應該要感謝不知名的 WordStar和WordPerfect兩個軟體的創作者,其次是查克.皮多(Chuck Peddle)與他神奇的天狼星一號(Sirius I),最後是根據邊陲福特主義的原則,而取代它的不知名的臺灣家庭加工製造者的版本。感謝羅莎.侯賽因(Rosa Husain)靈巧地將本書的參考文獻轉為腳注,也因此讓她自己陷入 WordPerfect巨集的快樂與恐懼之中。
但是,如同以往地,我要感謝圖書館員。那些因公共服務變差而要求立法改善的人們(而且不時地催促我們加入他們)一定很少使用這些世上偉大的參考書圖書館。當我在進行本書的研究時,很幸運地能無拘束的在三大圖書館享受到許多快樂的時光:英國圖書館參考書部門(又稱大英博物館閱覽室)、英國政治經濟科學圖書館(LSE圖書館),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圖書館。我要向這三座圖書館裡兢兢業業的工作人員致上我的敬意。還有,雖然可能有點個人,我要特別向伊麗莎白.拜恩(Elizabeth Byrne)致謝,由於她的協助,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環境設計圖書館改造成如今這樣美好的場所。
本書有一小部份的文章是先前著作的延伸:第四章的開頭是「新社會」(New Society)中的一篇文章﹝後來發表在《城鄉規劃》(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而後又被收錄在由保羅.巴克(Paul Barker)編輯的《福利國家的建立者》(Founders of the Welfare State)文集中﹞。第九章中的一節,在多年前曾被收錄於由理查德.艾利斯( Richard Eells)與克拉倫斯.沃爾頓(Clarence Walton)所編輯的《未來城市的人》(Man in the City of the Future)中。我想這些都是由我自己寫的,所以無須對自我抄襲而致歉。第十二章包含一段簡短的自述,一個我認為必須適當地說出來的故事,因此也很明顯地顯得不夠謙遜。
我的發行人約翰.戴維(John Davey)對本書的出版,展現了高度的寬容,但願他覺得結果是值得的。
我要特別感謝兩位同事和朋友擔任草稿閱讀的白老鼠:在雷丁(Reading)的林恩.戴維斯(Lyn Davies)和在柏克萊大學的羅傑.蒙哥馬利(Roger Montgomery)。我不敢巴望能夠讓他們滿意,但我的確將他們的建議小心地記錄下來。我還有要感謝卡門.海思─克勞(Carmen HassKlau),她在最後一刻檢查出有關德國歷史的錯誤。
毋庸贅言地,本書中許多的構思與寫作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都市及區域計畫系與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服務時所完成的。誠如我在那裡的同事迪克.邁耶(Dick Meier)所言:就像所有的學術機構一樣,每個規劃學院都有它的黃金歲月。只有在這段時間生活與工作在柏克萊的人,才能體會到那段時光是如此地美好與珍貴。所以我要將本書獻給加州以及我在柏克萊的朋友,由於要感謝的人太多,在此無法逐一列出。
最後,如同以往地,我要感謝瑪格達(Magda)無可挑剔地後勤支援服務,以及除此之外,其他忘記言謝的人。
彼得.霍爾
於柏克萊與倫敦,5-7月,1987
■ 第三版序
本書最初的序言要算是在上一個年代所寫的:當時文書軟體是傳統的 WordStar而電腦作業系統是 CP/M,如今桌上的電腦已更新替換,許多本新版的內容是藉由上網所完成的。但歷史並沒有什麼改變,就一世紀而言,十三年並不算太長,所以本書主軸仍是那些 1980年代的規劃焦點,只是現在是以不同的知識及政治濾鏡來加以分析與解讀,這些年來規劃史領域已有不少學術進展,但就規劃史的本質進行再詮釋的部份其實不多。
我要感謝那些使本書有足夠收益來進行再版的廣大讀者群,其中許多人告訴我,他們喜歡閱讀本書。我要特別感謝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倫敦大學共約十五屆的學生,他們修習我的規劃史課程,並提出不少有助於思考的有趣觀點。也要感謝羅布.弗里斯( Rob Freestone)費力籌辦於 1999年於雪梨舉行的二十世紀規劃史會議,此會議成功地吸引了全球相關的研究者,並生產出重要的會議專輯。我也要對約翰.霍爾(John Hall)表達我私人的感謝,感謝他從其家鄉敘雷訥(Suresnes)的開創性雜誌《花園城市》(Citjardin)中提供一份精彩的專刊內容。
本次三版所增修的內容比我在 1996年所進行的舊版改寫要來得大,那次只增加了一個補充章節,但這次是更根本性的改寫。實際操作上,在維持初版的全書基礎結構下(此結構是本書組織原則的特點,目前仍適用),我也將所有相關的新文獻加入在全書適當的章節之中。如有遺誤,還請讀者告知,也便於再版時修改。
本書中也納入一些我先前《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 )一書中的一小部份章節。如該書序言所述,本書與該書可視為系列性的著作,在寫該書時,我曾避免重複,但有些部份如果不放入本書,將可能會影響到本書的完整性。
如同以往地,我特別要感謝瑪格達(Magda),沒有她的協助,本次再版及原版皆無法完成。
彼得.霍爾
於倫敦,4月,2001
■ 推薦序
《明日城市》(Cities of Tomorrow)這本書是Peter Hall教授的大著,他在都市規劃理論和實務上做了深刻的描述,目前幾乎很少有這方面的著述可以望其項背,而且這本書也說明了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並在觀念上以及批判上提供了20世紀全球在都市計畫和設計方面諸多深入的省思。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列舉出了許多範例,將作者本身難能可貴的經驗編織入內,豐富的內容展現了現代城市成長論述上的權威。
隨著人類思維和科技進步的一日千里,地球上都會化的觀念和實踐也愈來愈明顯,根據聯合國相關研究之估計,到了2030年將有大約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會住在都市。現代的都會化發展也顯現出人類在工程、設計、科技等方面卓越的成就。未來城市的重點應在發展和保存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也就是說,除了要在建築和規劃設計上更為精進,同時也要極力保存現有的知識和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將現代的基礎工程做彈性的規劃,以便應付未來的變化,包括天然和人為的災變等。
明日城市的基礎建設也必須考量到工程與更多生態方面的互相結合。這些方面應可以運用先進的科技技術來運作,以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最終目的乃在於設法解決社區和民眾的最大需求。公私部門都要從這方面著手,除了挹注新的思維之外,還需要共同合作,在基礎建設的投資和規劃上做好傳統和科技兩方面的平衡。吾人更要不斷地評估,科技進步可能造成都市發展進程的速度不均,以致有些城市之間會形成更大的落差,因此如何在城市發展上取得一個均衡,益發顯得重要。
一本鉅著得之不易,而要把一個思想更廣泛的推介給普羅大眾更是不容易,尤其是提供給不同語文的讀者閱讀和汲取,所以好的翻譯顯得格外必要。本校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與景觀設計學系吳綱立主任可謂是學識、實務俱豐的人才。他除了積極於校系務工作,更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將《明日城市》譯注完成並付梓。吳主任係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先於國立成功大學任教,之後又負笈至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學,直至 2015年為本校挖掘,能獲此瑰寶實屬不易,也是金門和金門大學之福。
本書為行政院科技部經典著作譯注計畫的成果,在吳綱立主任妙筆之下,切實達到了翻譯上所強調的信、雅、達三個主要的條件。希望本書能夠提供都市計畫、景觀設計、土木建築等專家學者,以及所有同好作為吸收新知的重要參考,並且把一個嶄新的思想融入到教學、研究、工作和生活之中。
國立金門大學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陳建民
■ 導論(節錄)
《明日城市》是英國知名規劃學者彼得.霍爾(Peter Hall)教授的經典著作,探討西方近代都市規劃史及都市規劃設計思潮的發展歷程,書中對歐美近百餘年來的都市及區域發展與都市規劃設計思潮間之關係有深入的分析。該書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都市規劃設計、區域計畫、城鄉規劃、人文地理、產業區位及政治經濟學等,可作為近代都市發展史、區域計畫、都市規劃設計、都市公共行政、都市地理學,以及規劃理論等學科的基本讀物,也可作為相關專業者在瞭解規劃理論及西方規劃經驗時的參考讀本。作者原為地理學背景,後擴展至都市與區域規劃領域,所以書中有些論點是從人文地理學的觀點出發,再擴展至都市及區域規劃與政治經濟學的議題。
本書成功地串連了近百年來都市與區域規劃領域中的一些核心議題及論辯焦點,例如規劃的起源與核心價值、規劃的專業定位、何謂合理的規劃程序、規劃方法論與科技發展之關係、效率與公平的論辯、國家與政府的角色、市場機制在規劃上的應用、社區參與的功能與角色、都市下層社會階級的問題,以及區域與地區治理的重要性等,作者透過史料文獻及實際規劃操作經驗的論述,深入淺出地分析這些議題,實為學界及規劃專業者重要的參考資料。
規畫是一套引導(或管理)改變的過程(a set of process for guiding or managing changes),而都市及區域規劃則是引導都市與區域空間發展及資源分配的系列過程,此動態的過程應與地方文化、自然生態及民眾生活需求相互契合,並促進生活環境品質的提升及資源的永續利用。所以理論上,透過都市與區域規劃來引導活動、產業及城鄉空間結構的發展,有經過適當「規劃」(換言之,「有計畫的」)的地區或區域應能較公平且有效率地安排資源之分配與使用,並合理的管理城鄉空間的發展。然而,自從二十世紀「都市規劃」成為一個專業(profession)以來,都市規劃設計是否達到上述的目的,卻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 Friedmann, 1987)。
「都市規劃設計到底是要服務誰?」是常被提起的問題,都市規劃不過是「圖上畫畫、牆上掛掛」、「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比不上長官的一句話」等常見的諷刺性描述,更反映出各界對都市規劃設計專業功能不彰的無奈與不滿。都市規劃到底有沒有理論?規劃理論又能幫我們做什麼?而在實務都市規劃設計操作時,面對複雜多元的規劃目標及時常相互衝突的價值觀與利益時,規劃專業者又當何去何從?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學界,也影響到規劃專業者實務工作之進行,欲解決這些問題實在需要一些能連接理論與實務,並能洞悉規劃問題之規劃核心本質的論述,藉以促使學界及專業界做深入的省思,而本書正是具有此功能的經典規劃著作之一。本書從研究近代都市規劃學的歷史出發,回溯到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都市問題的根源(人口快速都市化、工業化、都市貧民窟、都市擴張、郊區化發展等),以及近一百多年來對於追尋理想都市願景的努力,例如都市化及郊區化的現象和其背後的社經影響、花園城市理念的萌芽與其應用上的限制,甚至是外界對花園城市理念精神的誤解;強調環境決定論之科比意式都市設計理念的負面衝擊,以及全球化與永續發展思潮的影響等。本書一方面論述各個重要規劃思潮的理念精神,讓學習者能更精確地體驗理論的基本意涵及理論發展的時空背景,另一方面也深刻的指出,理論應用時所可能發生的問題或限制,希望能讓專業者引以為鑑,知其應避免之處,這是相關論述中相當少見者。
全書以單元主題性的論述,探討都市化、都市擴張、小汽車大量使用、郊區化、科技進展及全球化對二十世紀都市及區域發展的影響。由於都市及區域規劃學域的跨領域特質,書中許多論述內容與地理學(尤其是都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經濟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公共行政學、環境科學及管理科學皆有密切的關係,也涉及許多近年來在政治經濟學上的核心論辯,例如規劃中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國家(state)與市場(market)的角色與功能,以及社會正義與權力結構的關係等議題,閱讀此書不僅有助於讀者瞭解都市與區域規劃學的發展脈絡,也利於釐清當前許多都市問題的根源。由於作者的豐富學養及深厚的跨領域知識,本書也融入了不少規劃哲學的觀點,閱讀此書時彷彿進入一個有關近一百多年來規劃理念及實務運作的知識論博物館,而作者精準又有些帶著反諷的寫作技巧與良好的組織能力,則無疑地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導覽,讓初學者及進階專業者皆能深入規劃知識論的殿堂,進而獲得所需的資訊。都市規劃設計近一百多年來的專業操作真的解決了都市問題嗎?到底是要解決哪些都市問題?僅靠都市規劃設計或空間規劃設計就能達到上述目的嗎?自從都市規劃設計在二十世紀成為一個專業以來,這些問題一直是規劃理論與實務操作上爭論的焦點。彼得.霍爾教授這本鉅著對學生、相關專業者及都市政策決策者,應可提供一些啟示,即使沒有提出問題解決之道,但至少明確地指出了一些關鍵的問題。
這是一本城鄉規劃設計及相關領域的學生及專業者應該要讀的好書,但也是一本不太容易讀懂其內容的書。作者豐富的學養、獨特的思考模式、迂迴但深具批判性的寫作手法,讓近一百多年來的都市規劃史及相關的重要事件活躍在紙上,也引發許多值得專業者深思的問題。全書中,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再配合豐富的史料,帶領讀者走進近百年的都市規劃史的時光隧道之中,這是一趟豐盛的知識之旅,但由於涉及規劃、政治、區域、社會、經濟、地理等多重面向的知識及「空間 -環境 -社經」複雜體系間的關係,以致使對都市與區域規劃涉入不深的讀者有時可能不易瞭解作者所欲陳述的核心論點,但若讀完全書並連貫各章節的論點之後,聰明的讀者應會讚嘆作者將許多跨領域規劃知識及相關重要事件皆成功地融入本書之高度的智慧及寫作功力。
第一章 想像的城市
美好城市的另類願景1880-1987
第二章 懼夜的城市
對十九世紀貧民窟城市的反應:倫敦、巴黎、柏林、紐約1880-1900
第三章 繞道公路旁多樣住宅的城市
大眾遷往郊區:倫敦、巴黎、柏林、紐約1900-1940
第四章 花園中的城市
花園城市的解決方案:倫敦、巴黎、柏林、紐約1900-1940
第五章 區域中的城市
區域規劃的誕生:愛丁堡、紐約、倫敦1900-1940
第六章 紀念碑的城市
城市美化運動:芝加哥、新德里、柏林、莫斯科1900-1945
第七章 塔狀城市
科比意式的光輝城市:巴黎、昌迪加爾、巴西利亞、倫敦、聖路易1920–1970
第八章 自建的城市
自治社區:愛丁堡、印多爾、利馬、柏克萊、馬可萊斯爾德1890-1987
第九章 公路導向的城市
汽車郊區:長島、威斯康辛、洛杉磯、巴黎1920-1987
第十章 理論的城市
規劃與學術:費城、曼徹斯特、加州、巴黎1955-1987
第十一章 企業型城市
反向操作的規劃:巴爾的摩、香港、倫敦1975-1990
第十二章 光芒不再的美好年代城市
資訊城市與無資訊貧民窟:紐約、倫敦、東京1999-2000
第十三章 永久下層階級的城市
永久的貧民窟:芝加哥、聖路易、倫敦1920-2000
索引
參考文獻
◎ 彼得‧霍爾(Peter Hall, 1932-2014)
1932年3月19日出生於倫敦,一生著述頗豐,桃李滿天下,深受學界愛戴和讀者青睞。生前擔任倫敦大學巴特列特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英國社會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曾任教於英國雷丁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他也是區域研究學會(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的創始主席、英國城鄉規劃協會(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ssociation)主席,長期擔任英國政府決策顧問,1998年因學術成就卓越而被英女王冊封為爵士。他曾獲瓦特林.路德國際地理學獎(Vautrin Lud Prize, 2001)、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協會金質獎章(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Gold Medal, 2003)、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奠基人獎(Founder’s Medal, 2003)、巴爾紮恩獎(Balzan Prize, 2005)等。
■ 譯者簡介
◎ 吳綱立
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土木工程碩士、都市計畫碩士、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跨領域背景,具有建築、交通工程、都市及區域規劃、城市設計、景觀、社區規劃等專長,擁有超過25年相關的教學研究與專業實踐經驗,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教授(2014-2017年)及專任研究員(1995-1996年),也曾任教於臺灣的國立成功大學(2001-2011年)、國立東華大學(2000-2001年)、東海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文化大學等校的都市計劃、建築、環境政策及公共行政系所。曾任台灣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2002-2005年;2007-2010年)、內政部高雄新市鎮委員會委員,以及台南縣、台南市、高雄市、嘉義市、屏東縣政府的都市計畫或都市設計委員。2012至2015年以海外高階人才引入方式,受聘於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建築學院,擔任專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及哈工大-柏克萊大學聯合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近十餘年來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的生態城市規劃及相關的景觀規劃,曾主持超過二十項相關計畫,並曾擔任臺灣台南縣、花蓮縣、金門縣的環境景觀總顧問,以及中國「十二五」國家重點計畫之子計畫「寒地綠色村鎮生態適宜性與景觀設計技術研究」的負責人。近年來以低碳生態城市、永續生態社區以及永續地景經營管理為研究及教學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