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8.05
規格:繁中/平裝/131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蛻變中的車站
文/廖慧燕
車站是城市的大門,同時也往往是遊子對家鄉的記憶,車站建築的重要,不言可喻。台灣從二十世紀初期縱貫鐵路的通車開始,西部平原縱貫鐵道上的每個車站,曾經是每座城市與鄉鎮的重要門戶,市街多以車站為中心展開;然而隨著1980年代汽車的普及,以及都市外環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設,軌道運輸系統逐漸被忽略取代。
不過,近年來隨著鐵路電氣化,提升速度及服務品質,及台北、高雄等大眾捷運、高速鐵路等系統建設,藉由不同的運輸系統連結,相對環保、可精準掌握時間、沒有交通阻塞等問題的軌道運輸,又開始成為大家生活的重心。而這些車站建築,從早期的城市門戶、吞吐中心,也因軌道運輸型態變化而有不同的定位,如捷運車站等,另外台鐵車站近年來配合城市發展也多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所以本期雜誌特別以車站為作為特輯的主題,邀請參與國內車站興建與改造的建築師撰文介紹。
針對以往軌道將城市一分為二,造成前後站兩個世界的問題,近年來西部各站相繼推動車站高架計畫,由張樞建築師介紹台中、豐原及花蓮車站高架化工程,設計主軸為以車站作為都市客廳,並依據各站特色設計,讓大家耳目一新;林昌修老師進一步介紹台中車站周邊計畫,以完整的呈現台中車站計畫,蘇睿弼老師則以台中為例,探討車站再造與都市再生,林雋怡建築師介紹基隆火車站的設計,以國門廣場與水岸再施作為該案的設計重點。除西部幹線外,花東線鐵路整體服務效能提升計畫,從2011年開始啟動,至今最後一個工程─台東車站,已於上個月完工,花東線與西部幹線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花東線的張匡逸建築師提出─小站的地域構築與兩三事,談到對花東車站的角色思考與設計;設計池上、台東等車站的大藏建築師事務所,提出花東線車站改造經驗分享;黃明威建築師介紹吉安車站與志學車站的設計。台鐵車站外,連結城市中的不同空間的捷運,也是近年來重要的交通建設,蘇重威建築師認為捷運車站不只是車站,而是串連生活與空間,成為生活與文化的展示窗口。國外部分,則特別介紹新近完成的紐約世貿車站,這個耗資40億美元號稱全球最貴的車站。
「好的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並讓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車站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建築,由這些改建或改造的車站中,可以看到建築師的努力與成果,確實是達到預期的功能,並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
尤其,筆者成長於花蓮,從小就對花東延線車站相當熟悉,也因而有特殊的感情,看到大藏、黃明威及張匡逸書寫花東車站在有限的經費及各種挑戰下,建築師懷著苦行僧般的使命,在各種挑戰下兢兢業業,只為把工作做好,感觸甚多,國內的建築師在做公共工程,似乎多必須抱著為家鄉做事不求回報的想法,相對於紐約車站,不但是天價的經費,且超過原來預算的兩倍,國內的公共工程建築執業環境真是如張匡逸建築師講的「龐雜險峻」,期望有一天,我們的公共工程也能有更佳的運作空間。
作品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車站A2三重站
桃園國際機場捷運車站A3新北產業園區站
台東車站
池上車站
臺灣戲曲中心
臺中市文山水資源回收中心
臺南市仁德水資源回收中心
《論壇》
棄帥保卒的行政院版修正案
城市的門戶—車站再生
不只是車站 從《捷運車站》發現《文化之窗》
台中、花蓮城市新門戶
新高度‧新台中‧新視野
車站再造與都市再生 以台中舊市區為例
高雄車站
山海城的創生 基隆車站地區再生
吉安車站與志學車站設計概述
從邊陲到邊陲 八年車站改造旅程
小站的地域構築與兩三事
桃園市立美術館新建工程設計競圖
《第1名》
《第2名》
《第3名》
《第4名》
《他山之石》
卡拉喬瓦的紐約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