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9.05
規格:繁中/平裝/120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賦予歷史建築及空間時代意義
文/廖慧燕
隨著建築技術發展、社會變遷、生活型態與人文美學等變化,建築與城市空間也跟著演變,但是城市發展本質即具備與地方文化聯結的特性,而歷史建築同樣記錄了過去的足跡與生活,連結過往與當今,使文化與歷史得以傳承延續,所以都市再發展必須將開發與保存一併納入計畫中。然而建築與空間畢竟只是軀殼,只有保留沒有賦予時代意義,則只是一個空洞的形體,它必須能融入我們的生活,得到大家的認同,以擁有充分的生命力並得以永續發展,因此如何讓歷史建築與空間再生,實為保存之重要課題。
所以,本期特別以「歷史建築與空間再現」為主題,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包括徐裕健教授介紹台北「北門景觀廣場」歷史空間再現的規劃,如何讓空間述說故事並融入生活;張崑振教授則就三井倉庫的遷移,探討其建築史學之意義;朱禹潔教授從環境觀點探討台灣傳統建築預防性保存,檢討如何進行更有系統的監測與保存;江柏煒教授提出永恆之道—金門的聚落保存及古厝再生,介紹金門國家公園在歷史建築保存及活化利用的發展模式與經驗,而金門國家公園黃子娟課長則介紹金門古厝再生的營運與管理,藉由公私合作達到雙贏的目標;王惠君教授以中興紙廠轉化為中興文創園區為例,探討工業遺產之保存與活化;大陸胡恆教授介紹南京經由《南都繁繪圖卷》的發現後,積極推動老城南保衛戰的過程;另外,江支川教授介紹應用隔震進行結構補強之案例,對於歷史建築結構補強或亦有值得參考引用之處。
特輯之外,特別介紹本期開始的系列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本專欄係王增榮教授與阮慶岳教授於敏隆講堂講座的文字整理稿,內容就台灣戰後的建築師,依照世代關係分成三組主題:經典凝看、開東合西、人與土地,每組四人計有十二篇,探討在過往的半個世紀間,台灣的社會演變與權力流轉,如何影響建築師的創作成果與作為。每篇皆由一人主講評論,然後進行兩人交叉辯駁,以嘗試建立建築與社會對話。首次介紹的是去年過世的一代大師—王大閎先生,作為台灣現代建築的先鋒,王先生受限於時代,最後選擇淡出,但其文人風骨與成就仍令人敬佩不已,透過專欄可以深入了解王大閎先生的內涵及他對台灣建築發展的影響。
最後,沉痛的消息是上個月國內有兩位受人尊敬的建築前輩先後過世,其中一位是曾經擔任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及本社社長的林建業建築師;另一位則是陳邁建築師,陳建築師在建築界更是影響深遠,不但有不少知名的建築作品,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尤其成立建築改革社,針對建築界不合理的法規或制度等推動改革,成績斐然,他亦曾擔任過本社社長,是深受大家敬重的前輩,本刊將於六月製作紀念特輯,以表達對陳建築師的尊敬與追思。巧合的是兩位前輩與我都曾有過交集,其中林建築師曾擔任個人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進行的醫院建築研究案顧問,該報告並獲得當年的行政院傑出研究獎。至於陳建築師則更是我的貴人,在我任職建研所期間,多項業務都曾獲得其鼎力相助,陳建築師的專業能力、正直無私、積極熱心與提攜後進等作為,均讓人深深敬佩並銘感於心。
作品
三井倉庫 / 42
司法博物館 / 48
水牛南方家園 / 54
桃園統領百貨 / 60
歷史建築與空間再現
台北「北門景觀廣場」歷史空間再現的規劃論述 / 68
三井倉庫遷移的建築史學觀看 / 74
工業遺產之保存與活化 從中興紙廠轉化為中興文創園區 / 78
永恆之道 金門國家公園的聚落保存及古厝再生 / 84
傳統建築的未來 金門國家公園傳統建築修復活化利用 / 90
城市地標的轉變—漢堡的發展 / 93
以環境觀點 淺談台灣傳統建築預防性保存 / 98
「場所精神」的回歸 《南都繁會圖卷》與「老城南保衛戰」
/ 102
隔震改造案例介紹 / 108
《書評》
從「傳承」到「分享」 「人本建築」閱後感 / 114
《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王大閎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