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1.07
規格:繁中/平裝/120頁/23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冰封世界的數位出路
文/廖慧燕
COVID-19肺炎疫情瞬間冰封了整個世界,幸賴電腦科技及5G傳輸速度大幅提升,各地的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始得以遠距工作方式維持基本運作,除疫苗外,科技應用包括疫調分析、大數據、數位轉型等,成為當前迫切議題。其實數位轉型近年來在製造業、電子商務、休閒娛樂等隨著5G的普及都早有突破性發展,但是在建築及土木等傳統產業產業的範疇,除BIM外其他數位轉型工作仍相對落後。所謂建築數位轉型其範疇實包括各項數位科技應用在城市規劃治理、建築生產過程與使用維護等,這些正逐步改變城市運作、建築的工作模式、溝通方法及創造與建立型式關係的方式,亦即數位轉型正改變著城市與建築工作的各種層面。其實我國的ICT產業與5G佈建均已完備,具數位轉型之優越條件,建築相關產業如何善用這些科技進行改變提升,本期特別製作「數位轉型與建築」特輯,提供建築相關業界參考。
本特輯感謝曾光宗老師的熱忱協助,除協助企劃外並邀請相關專家撰寫,包括國內外有關數位科技在城市治理、建築設計、營造等之發展應用現況及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可能性等,內容相當多元豐富。首先,曾老師介紹數位轉型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分別探討英國及日本如何面對這個跨時代的轉變,其中英國較重視運用於建築與城市的規劃設計階段,日本則較重視運用於在建設與營造階段,不過即使重點未盡一致,但是都認為數位轉型是未來必然的路;林佑達探討數據資料應用於與空間規劃與城市治理,期望藉由數據理解人在城市中的行為、剖析城市,對複雜議題提出創意與解法,並以台北市政府的大數據應用為例說明其實際應用之方法與後續發展之可能性;李沅柏介紹以5G+ XR技術解鎖AEC產業既有數位資產的隱藏應用價值,以其研發經驗說明如何建構直觀的視覺化數位工程管理工具,並結合資料庫雲端協作的機制,以降低工地管理人員等現場的出勤次數,提升管理效率;鄭慶一介紹人工智能輔助設計之研究與願景,說明如何善用人工智能軟體協助進行低階、重複或昂貴的諮詢工作等,讓設計者可以更有效率專注於創意設計工作;顏嘉慶探討整合工業機器人的建築生產流程,認為在建築產業中導入機器人,朝向營建自動化以減少人力作業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高度可塑性的工具,讓建築師更容易整合各種新型態的技術,進而發明新的工具去處理在過去找不到合適答案的問題。
數位轉型的技術與應用包羅萬象,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一系列的軟硬體與技術應用而已,其實潛藏的是工作文化的徹底轉變,最終目標是讓建築從業者的工作可以更有效率、更確實,並對業主提供更佳成果。或許有些建築師對這些改變尚存疑問,但就時代演進來看這是必然趨勢,而正如安藤忠雄說的「這時只有能夠洞察契機的人,才能夠生存下來,所以我們必須要擁有挑戰的意志」,也因此如何在這種轉變中,找出自己的定位與方向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配合本次較生硬的數位科技主題,特別刊載兩篇人文議題文章,一篇是由徐明松等撰寫的歷史演變中的校園現代性,探討從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到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設計演化;另一篇則是由台北市都發局介紹推動中的EOD計畫,以兼顧教育(Education)、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公平(Equity)及都市進化(Evolution)等5E原則,考量地區特性及社區需求,整合運用之都市發展模式。
編者的話
28 冰封世界的數位出路
文/廖慧燕
30 建築師節五十年 迎向建築新紀元
文/劉國隆
作品
38 北投行天宮文化會館整建
/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44 臺灣文學基地
/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
50 新營工務段辦公室整修及增建工程
/黎光樺建築師事務所
56 N24台北方舟ARK.TP
/十禾建築師事務所
特輯—數位轉型與建築
64 數位轉型與建築
文/曾光宗
70 以5G + XR技術解鎖AEC產業既有數位資產的
隱藏應用價值
-AR虛實整合雲端工程管理經驗談
文/李沅柏
78 城市新興數據用於與空間規劃與城市治理的探索
文/林佑達
88 整合工業機器人的建築生產流程
文/顏嘉慶
96 人工智能輔助設計之研究與願景
文/鄭慶一
《建築歷史》
102 歷史演變中的校園現代性
從中國十三所教會大學到東海大學
文/徐明松、黃瑋庭
《建築與城市》
114 看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臺藝大藝術博物館之未來
文/廖偉立
116 EOD使學校與社區共融共榮
文/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