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9.03
規格:繁中/平裝/120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臺灣的城鎮環境課題
文/廖慧燕
最近到宜蘭出差,發現宜蘭火車站前的幾米廣場、丟丟銅森林公園還有車站旁邊的一些整修過的老屋,非常美麗又充滿童趣,確實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可是從車站到旅館,不到200公尺,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光景了,雜亂的建築與招牌,被占用的騎樓,亂停的機車與汽車,行人必須在道路車陣中辛苦行進。近年來,國內縣市競相發展觀光,可惜我們做的幾乎都是點的美化,確實車站前面廣場是很棒,但是就這麼一小圈,相較於日本或歐洲的城鎮,除了特別的景點外,整體街區與道路也多是整潔、美麗,組合成一個漂亮吸引人的完整城鎮。
遺憾的是就整體環境而言,建築師能做的其實非常有限,往往僅能在基地內發揮,如果周遭環境不佳,充其量也只能獨善其身,頂多做到出汙泥而不染。所以一個城鎮要美麗、居住環境要宜人,國土計畫必須是基礎,空氣、水、自然環境先顧好了,再來是區域計畫、都市計畫、都市設計,有這些從大到小的層層規劃、引導與規範,最後建築師才可能畫龍點睛,完成最後的妝點。不過,最糟糕的是即使建築已經是末端工作了,可是往往連這個最後都還很難維持,君不見國內處處是違建,尤其是沿著道路的連棟建築,幾乎清一色的頂層加蓋,原來是三層樓的加建四樓、四層的加建五層,到底是建築設計沒考慮到頂層太熱、還是施工不良屋頂漏水,抑或只是居住者純粹想佔便宜的想法作祟。
不知道中國人是窮怕了還是習性使然,以往大家對居住環境尤其是外在建築環境幾乎都不重視,或許真是要「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幸好,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豐衣足食之餘,已經可以看到國人逐漸在改變,藉由住戶管理委員會的自行約束及建築管理的落實,在一些新的集合住宅已經可以看到一些良性發展。另外,藉由都市計畫、都市特定區域計畫、都市設計審議制度等,可以看到部分縣市已有具體成效,例如台北市的信義計畫區,相較於其他國家確實毫不遜色。
與台北的都市發展相比,台南則完全是另一番風景,作為全台最早開發的城市,台南有許多舊街區及古蹟歷史建築,在台灣建築與城鎮發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期以台南為主題製作特輯,包括陳凱劭先生介紹台南日治時期的建築演化進程,黃恩宇先生則由歷史資料探討分析台南在17世紀中期的城鎮空間,曾憲嫻老師撰文介紹老屋再生與利用,孫全文老師介紹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同時,針對台南早期建築師也是台灣光復後最具特色的本土建築師—陳仁和先生,由徐明松教授介紹他在地域特色建築的成就,柳青薰介紹他的生平、建築設計特色,及其不同於主流的近代建築發展。
另外,配合台南市建築師公會辦理第四屆台南建築展,劉木賢建築師從「台南建築展」談公會與外界的互動,介紹台南市公會這幾年來積極投入民間及公益的各項活動與成效。誠如本文前段所言,建築師在建築本業上,對於整體居住環境品質的提升,能夠著墨的地方實在很有限,所以除了用心做出好建築之外,我們更要勇敢地伸出觸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期望能發揮更大影響力,跟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創造出舒適又美麗的居住環境。
作品
台江文化中心-複現歷史的建築 / 42
臺南市藝非凡藝廊 / 50
竹溪寺書院、山門 (一期) / 56
虹韻文創中心—虹橋傳道會 / 62
耘非凡 / 68
育德詩篇 / 74
臺南古都風貌
起初:臺南1643—熱蘭遮市鎮空間研究 / 82
日治時期的近代化進程 / 86
臺南市歷史老屋再生的進程與新視點 / 88
赤崁文化園區改造工程之意義 / 94
從「臺南建築展」談公會與外界的互動 / 99
《人文活動》
隨光呼吸-月津港燈節 / 115
《建築人物》
臺灣地域表現主義的先驅-從陳仁和的鳳山區肉品市場談起 / 102
陳仁和:始終在野的建築師 /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