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0.06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1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再生與永續的東京奧運
文/廖慧燕
奧運在1896年開辦以來,主辦國代表的不僅是國力及對世界的影響力,近年來更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所以主辦權的爭取也成為眾所矚目,日本在2013年取得2020年主辦權,並隨即展開籌備工作。其實嚴格來說,在爭取奧運前,他們已經開始策畫主場館的興建,從本期東京奧運主場館經緯看來,當時的競圖評選,似有影響奧運主辦城市投票之意圖。
但是,不管怎樣在取得主辦權後,東京都確實是整個動起來,包括場館興建、選手村、交通規劃甚至公園綠地及城市構造等都有新的整備整建計畫,呈現出一番新氣象。雖然因COVID-19的影響造成奧運必須延期舉行,但是基本上他們硬體籌備工程已經都完成,而這些規劃、新建、整建過程及成果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參考借鏡的,本期特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撰稿及由本刊整理奧運主辦單位所提供之資料,彙編東京奧運特輯。
2020東京奧運場館建設最波折的莫過於主場館,國際競圖從評審、主辦單位職責、預算執行、設計團隊之分工等均有許多爭議,最後廢棄重新舉辦國內設計施工競標,幸得標團隊發揮設計施工整合之潛力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對照國內近年來公共工程動輒舉辦國際競圖之風氣,此實施過程確實有許多值得省思並引以為鑑之處,此案由對日本文化相當瞭解且具國際競圖合作經驗之楊逸詠建築師執筆,針對過程介紹尤其綜合檢討分析更見深度。
雖有前述主場館的波折,但整體而言,個人對本次東京奧運建設仍給予極高的評價。首先,面臨高齡少子、都市發展等問題,讓東京由「成長與發展型都市」轉變成為「再生與永續發展型都市」作為基本理念及價值,在整體都市發展部分,藉由選手村及場館的配置等,強化連絡幹道建構交通網連結各個街區,賦予新的都市機能,使東京的都市發展從點狀「副都心」轉換成為「都市軸」的發展型態,讓東京邁向下一階段的進展,並擴展臨海的綠地公園,以營造更佳的生活環境。同時,致力於成為永續社會,以「齊心為地球」為題,對於永續發展目標的執行以「不讓任何事項落後」為原則,因應高齡少子化及人口減少的趨勢,考慮日後之使用需求降低,不做過多的硬體擴充投資,整修現有場館為原則,且無論新舊建築,均加強建築節能、降低對環境之衝擊、儘量與自然生態融合,更重要的是考慮建築物延壽及維修之便利性。另外,延續日本一向重視通用友善環境之理念,在新舊運動場館中均考慮所有年齡、性別、國籍以及身障等不同需求者,都可以安全便利的使用,不但符合高齡多元社會需求,也充分反映奧運人權平等之理念。
在「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對談系列,本期談論的對象為漢寶德先生,漢先生是戰後台灣建築具代表性的一代。他在台灣成長接受建築教育後赴美就讀研究所,所以與王大閎、陳其寬、修澤蘭等人不同,他對中國的理解不是從生活經驗,而是書本中取得的,對西方的知識也多透過閱讀理解,所以難免有些屬概念性的想法甚至跳躍性的做法,但是他早期認真於探究現代建築,後期致力於大乘建築,而且他辦雜誌、教書、參與建築設計、從政,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人,對國內建築發展及培養建築人才具極大貢獻,回顧其一生功過見仁見智,從對談中可深深體會他曲折變化的建築人生。
作品
五股國民運動中心 / 44
平鎮國民運動中心 / 50
臺南市永華國民運動中心 / 56
桃園市龍潭國民小學 / 62
東山服務區公廁 / 68
新化休息站公廁 / 72
《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漢寶德 / 124
以運動邁向未來-2020東京奧運
2020東京奧運帶動下東京的都市營造 / 80
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之經緯 / 88
東京新國立競技場的誕生 / 92
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世今生 / 96
齊心為地球 – 2020東京奧運永續計畫 / 102
新國立競技場 / 104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耐震整建 / 114
《評論》
如何面對創作 評大溪國小運動中心 / 永華國民運動中心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