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0.08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建築競圖何去何從
文/廖慧燕
建築競圖是很多年輕建築師進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但是競圖應該如何辦理以確保其公平性並選出最佳的設計者,評選的方式、過程與評審的原則重點等,大家見仁見智,而對這些關鍵問題的認知歧異,往往影響競圖的結果與效益。另外,競圖案雖可獲得較有創意的設計,但多數設計者在得標前多未能深入了解該工程,以致往往無法確切掌握工期與預算,正如王俊雄老師在本期文章中提到日本近年來開放競圖的量由過去的70%減到30%
主要就是因預算和工期難以掌控,其中東京奧運主場館因預算過於膨脹等原因最後廢標,造成主辦單位與原得標者均受到莫大的傷害,更是指標性案例。反觀國內,雖然目前公共工程仍多採競圖方式,但是爭議也不少,如最近的台北教師會館、台中大巨蛋競圖案,雖然爭議的重點不同,但是各界確實有不少雜音,如何建立良好的建築競圖制度是長年困擾國內公共工程主辦單位與建築業界的問題,更不用說競圖工程往往衍伸後續預算、工期等難以掌握的困境。
本期以華山司法園區新建工程競圖為主題,除完整的刊載前三名得獎作品內容外,同時也特別訪問台北地院負責該案並且也是評審之一的黃珮禎庭長,黃庭長強調該園區建築除須滿足使用需求、環境永續、友善等基本訴求外,並須顯現穩定、公平、透明等特性,以呼應法院穩定社會的功能,同時也須具備溫馨和諧的氛圍,以利調解程序及紓解情緒,她肯定首獎作品以「光耀司法」的概念顯現建築外觀並貫穿整個設計,期望未來這個建築成為安定民心的希望之光,並成為司法建築典範。在競圖相關文章部份,王俊雄老師針對國內公共工程競圖的缺失提出改善策略,認為必須要有合理的設計時間、深思熟慮的需求計畫書外,並須保有施工階段的彈性,使工程有優化的可能;季鐵男建築師則從建築競圖的社會文化背景、價值取向與評選途徑等面向,援引不少國外傑出的競圖案例,並指出國內目前競圖評選方式與過程過於保守老舊。
建築相對論部分,本期由何黛雯建築師以「活出的場所與地方的創造」為主題,探討設計者主體的空間「意識」與創作「表述」之間的關係,文中提出場所只是一個中性空間,必須生活於其中,藉由具體的體驗與場所發生關係與連結,才會使場所成為與人有關的地方,而這些意識將會影響並隱含在設計的創作表述中。文章中並訪談許麗玉老師與林宛蓁建築師,說明她們在設計創作過程中,空間意識如何影響她們,並反映在設計中達到創造地方特色之連結關係。
至於建築的態度系列對談,本期的主題人物為姚仁喜建築師,文章中指出台灣在1990 年代左右,發展出一波新建築美學運動,其特色為由商業導向過濃的後現代主義迴轉重返現代主義的方向,而在這波浪潮中,姚建築師是主力舵手之一,在該階段有不少代表性作品。但是在2000年左右之後,他對全球化的態度似乎有轉變的跡象,建築的理性主體開始讓位,這樣的方向調整,是否也反映了台灣當代建築在現代性與在地性的辯證分合關係,值得讀者研閱。
作品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辦公廳舍及職務宿舍 / 44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都市美學公園 / 50
竹北道禾學校暨三代塾教育文化生活園區 / 54
桃園市竹圍漁港薄膜天幕 / 60
彰化縣清水之森 / 64
《建築相對論》
活出的場所與地方的創造 / 103
《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姚仁喜 / 112
臺灣高等法院及臺灣臺北地方法院遷建華山司法園區新建工程競圖
《第1名》 / 72
《第2名》 / 78
《第3名》 / 82
司法建築新詮釋 訪北院黃珮禎行政庭長談華山司法園區競圖 / 86
帕佛斯地方法院 / 90
建築公共工程的實與虛 / 95
建築競圖的社會文化背景、價值取向與評選途徑 從南海路上的教師招待所談起 / 98
《建築管理》
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遷補償之重建單價探討 / 120
《卓越獎》
2020國家卓越建設獎 / 123
《建築活動》
新竹市新校園運動校園規劃及美感教育計畫 /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