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1.11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22.5 x 30 /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新生代建築師
文/廖慧燕
建築師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但是「建築新生代」卻是一個永遠的新議題,雜誌社曾在1998年4月製作新生代專輯,23年後的現在再以同樣的議題來檢視當下新世代的建築人力資源,以勾勒想像臺灣未來在建築設計發展上的面貌與可能性。在上一次的專輯中推介了22位當時年紀在40歲以下的建築師,回顧這些被推介的建築師們多持續保有對建築的熱忱並在建築領域上有傑出的專業成就,成為臺灣建築往前邁進的有力推手,顯現當年策展小組的眼光與睿智。
本次新生代建築師策展,特別感謝策展小組吳光庭召集人、王俊雄委員、黃聲遠委員及賴人碩委員的協助,推介的對象為國內45歲以下具有建築師資格者。策展小組認為建築進步的動力來自於負責建築設計整合的建築師在面對龐大、複雜的現實環境,能堅持良善理性之心尋求突破,所以新生代建築師是否具有清新的建築視野、專業能力及代表作品外,能否有長期投入建築專業的決心,是策展小組推薦本期新生代建築師與否的一致共識。因此,透過書面初選及面談複選等二次嚴謹的討論過程,自參與的43組建築師中推薦了24組參與展出,形成本期的主要內容。這24組新生代建築師,可大別為三類,分別是個人獨立開業、合夥開業、仍在他人事務所工作等三種類型。
策展小組表示整個過程令人欣喜,經由年輕一代可以窺見臺灣的建築新生代勇於突破、無畏現實的決心,而清新獨特的視野也值得一再挖掘。不過,策劃小組也表示由於部分設計者疏於自省,閃避了建立建築價值方是至關核心的重大挑戰,本次策展除作品外也須有完整清楚的論述(statement),部分投件者雖然有很精采的作品,但因較缺乏論述支撐,而成為遺珠之憾,當然,過程中有太多優秀的好手沒有參與也是另一個巨大的遺憾。
除探究國內新生代外,我們也希望借鏡國外,由曾光宗老師介紹日本對於建築新生代的提攜作法,日本在21世紀面對經濟衰退、人口減少的趨勢,建築呈現飽和的狀態,所以年輕建築師比前世代面對更嚴峻的挑戰。雖然日本建築師多可看出世代間存在的師承關係,或建築師與部屬的關聯性,但是從2011年開始,AAF開始每年舉辦U-30策展,發掘30歲以下的建築師,並在2014年改成U-35,把年齡放寬到35歲;在每年的策展中,伊東豊雄都會以專題演講或座談會的方式,與當年度被選出來的年輕建築師進行對話與討論,其他曾經是30世代受人提攜過目前已成為中生代的建築師們,更是發掘下一世代年輕建築師的重要推手。除了NPO組織提攜年輕建築師之外,公部門也會主動關注年輕建築師,例如公部門在較小型的計畫中,會限定以年輕建築師為主的設計競圖。由於民間與公部門對於年輕建築師的提攜與關注,讓優秀或具有潛力的年輕建築師,得以在艱困的年代中展露才華,促使整個日本建築界充滿了朝氣與活力,日本世代交替做法顯然有其值得參考之處。
反觀國內,藉由本次策展,展現國內新生代樣貌,但是青年建築師的意義,當然不會是在一次策展或專輯中就能完全涵括。何況,誠如王俊雄委員在策展感言中提出「反對或批評總為贊成和同意埋下陰影,不過,總該有人試著為這個時代立出原點,雖然這個開端不免帶著過度論斷的危險」,感謝策展小組勇於承擔,也期望這是個開始,後續或能參考日本作法,而不再是20年一次的策展。畢竟年輕建築師的勇氣與力量、脫韁而出的傲氣,是社會前進的動力,而時代有責任和義務創造更寬廣的空間,鼓勵新生代勇於探索和嘗試。
編者的話
28新生代建築師
文/廖慧燕
作品
42全球人壽希望廣場
/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秀芬建築師事務所
+ARCHEA Associati S.r.l.
48內科之心 宏匯瑞光廣場
/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原大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56佳信實業有限公司企業總部
/陳昆豐建築師事務所
60台信羅東童媽吉親子飯店
/場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特輯-無畏於現實-2021臺灣建築新生代
《介紹》
70沈庭增-中性劇場
72楊士正-批判性實用主義
74許浩銘-換一個材料蓋房子
76劉黃謝堯-前進與探索
78曾泊銘-樂觀修補者
80陳哲生-張力來自於準確地控制力的流動
82潘天壹-境域自然.新地景線的回歸
84郭秉煒-以建築作為積極參與社會演化的行動
86王啟浩-為了從事與人、生活更貼近的工作而
走入建築的領域
88盧俊廷-追尋建築專業與普羅大眾下一場更美
好的遇見
90李信志-建築是對環境的細膩觀察
92侯慶謀+林宛蓁-建構願景
94林彥穎+陳彥伶-建築的順應與對抗
96劉崇聖+吳龍傑-向地景學習的工作與生活
98林柏陽-可見與不可見的存在
100林佩蓉-OOXX
102陳家宇-描繪差異來逼近整體
104陳宣誠-演化的構築
106周書賢-建築中的地景刻劃術
108王喆+郭小甄-之間的白色
110葉育鑫-當代性的逆向構築
112陳柏齊+黃宥鈞-逕生建築
114劉承鑫-洗盡鉛華
116蕭冠逸-粒子重構
《評論》
118臺灣建築師的「未來風景」
文/吳光庭
119青年建築師與他們的時代
文/王俊雄
1192021 新生代策展感言
文/黃聲遠
120臺灣建築新生代的彼此提醒
文/賴人碩
121日本建築界對於年輕建築師的關注與提攜
文/曾光宗
《建築活動》
125打開台北
文/李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