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4.08
規格:繁中/平裝/292頁/19 x 26/彩色
ISBN:9786267344989
備註:第一版
建築能效評估手冊
NT$300 原始價格:NT$300。NT$255目前價格:NT$255。
79576Q|林憲德、李魁鵬、郭柏巖、嚴佳茹、吳建興、周瑞法、陳匯中、蕭富文|2024.08
尚有庫存
詹氏粉絲團因應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問題,全球目前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各國針對所屬之交通運輸、工業、能源、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規劃不同程度之政策措施及策略。為推動我國淨零排放政策,行政院啟動跨部會淨零排放路徑評估工作,依部會分工,內政部負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為配合淨零建築之推動,亟需建立建築能效評估方法,本所業於現行綠建築標章制度之基礎上,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以利民眾了解建築能源效率分級,期透過實施成效良好之綠建築標章,進而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
本次修訂之建築能效評估手冊(2024年版),係於現行2022年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基礎上,修正新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n及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e相關規定,並增加納入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E-BERSe、新建集合住宅共用空間能效評估系統RP-BERSn,彙輯成本手冊,以健全建築能效評估制度。
■ 序言/導讀
地球環境危機日益加劇、人類文明面臨生死存亡關鍵,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溫室氣體減量倡議之後,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具體的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目標,2021年國際能源署IEA為此目標發表「2050淨零路徑(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報告,指引全球政府落實具體淨零政策行動的方向。因應此國際趨勢,2022年我發展委員會亦發佈「台灣2050淨零路徑」,要求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於2030年以前應達1級能效或近零碳建築目標,50%既有建築物應於2040年更新為1級能效或近零碳建築,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建築物應於2050年以前達到近零碳建築之目標。 作為國家淨零路徑最重要關鍵之一的淨零建築政策,內政部繼1995年制訂建築節約能源設計法規、1999年啟動綠建築標章制度,至2024年初已評定通過「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逾一萬件,淨零建築政策已獲初步成果。內政部已於2023年頒佈「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正式邁入建築能效標示制度時代。為此,本所於2022年公布「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作為前導,推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作為淨零能效的計算、評分與標示之標準方法。該手冊如今更新可獨立運作的「建築能效評估系統2024版」專冊,讓「綠建築標章」與「建築能效標示」得以分進合擊,以期能加速落實淨零建築政策。 本所推出的「建築能效標示」仿自歐盟建築能效法令EPBD制度,為民眾有感且具有公民監督功能的節能減碳標示制度,是也是國際公認為最有效的淨零建築政策。BERS依循歐盟EN15217所建議之七階段分級標示,同時以現行建築市場平均能效水準為基準,以減碳率25%以上之住宅、節能率50%以上的非住宅建築,定義為「近零碳等級」,並以「1+」做為標示。 本人由衷感謝研究團隊,繼多年來在建築節能法規、綠建築標章的累積研究成果之後,再為台灣開啟一扇淨零建築之門。BERS是全球少數且是世界第一個亞熱帶氣候的建築能效評估系統,它將艱難高深、神祕莫測的建築能源解析化為平易近人、眾人可操作、一目了然的分級標示,是極其偉大的工程。尤其BERS能夠盡量避免歐美以高隔熱、高氣密、採暖、全年空調、不符本土氣候的昂貴技術,而改以重視遮陽通風、間歇空調、平價設備、城鄉誤差修正的成熟本土化技術為設計藍本,本人確信BERS能在民眾與國家財政可負擔的方向下,確保我國建築產業的優質永續、舒適健康、經濟效率的發展,且讓國家淨零建築路徑更加平穩。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所長 謹誌 2024年7月
序 I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
英文縮寫檢索與說明 XII
第一章 淨零建築緒論 1
第二章 建築能效評估系統概論 7
2-1 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的目的與功能 7
2-2 國際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發展概觀 8
2-3 BERS的系統分類、適用對象與計算邊界 13
2-4 BERS的建築分類與EUI基準資料庫 16
2-5 BERS與綠建築標章接軌的能效評估理論 21
2-6 BERS的評分尺度與分級評估 23
2-7 BERS的能效標示 25
2-8 BERS的再生能源優惠標示 28
2-9 既有建築之電費單評估法BERSe與專家評估法E-BERSe 29
2-10 新建建築與既有建築之能效評估功能差異 30
第三章 新建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n(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 for New Buildings) 33
3-1 BERSn的建築分類原則(與BERSe的建築分類原則共用) 33
3-2 BERSn兩項前置作業 35
3-2-1 排除免評估分區 35
3-2-2 計算EEV、EVC、EL等三指標 35
3-3 有無中央熱水系統區分兩類BERSn能效指標EEI計算法 35
3-3-1 「一般非住宅建築」之能效指標EEI計算法 36
3-3-2 「內含中央熱水系統非住宅建築」之能效指標EEI計算法 39
3-4 計算能效得分SCOREEE與分級認證 42
3-5 建置BERSn之評分尺度 42
3-6 計算耗電密度指標EUI*、碳排密度指標CEI*與總耗電密度指標TEUI、節能率ESR
44
3-7 BERSn的新建建築能效標示法與分級認證 45
3-8 BERSn對再生能源的優惠計算 47
3-9 BERSn的淨零建築NZB評估法 48
第四章 三類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e、E-BERSe、BERSc) 51
4-1 既有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e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 for Existing Buildings) 51
4-1-1 BERSe適用條件規定 51
4-1-2 BERSe用電數據信賴度檢驗 52
4-1-3 BERSe排除「免評估分區」與現況拍照存證 55
4-1-4 BERSe 的EUI評分尺度 56
4-1-5 BERSe的總耗電密度TEUI、耗電密度指標EUI*碳排密度指標CEI*與節能率ESR計算法 58
4-1-6 BERSe的能效標示法與分級認證 61
4-1-7 BERSe的淨零建築NZB評估法 64
4-2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系統E-BERSe (Expert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 for Existing Buildings) 65
4-2-1 E-BERSe排除建築類組與適用範圍 65
4-2-2 計算E-BERSe的簡易能效指標SI* 65
4-2-3 E-BERSe之能效得分SCOREEE與能效等級評定 69
4-2-4 E-BERSe的評分尺度 69
4-2-5 E-BERSe的耗電密度指標EUI*、碳排密度指標CEI*與總耗電密度指標TEUI
71
4-2-6 E-BERSe對再生能源的優惠計算 72
4-2-6 E-BERSe的能效標示法與分級認證 73
4-3 既有便利商店能效評估系統BERSc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 for Existing Convinience Stores) 75
4-3-1 BERSc的適用範圍 75
4-3-2 BERSc各項EUI基準值 75
4-3-3 BERSc的評估步驟 76
4-3-4 BERSc的能效標示法與分級認證 79
第五章 兩類新建住宅能效評估系統(R-BERSn與RP-BERSn) 83
5-1 新建住宅能效評估系統R-BERSn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 for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s) 83
5-1-1 R-BERSn的適用範圍 83
5-1-2 R-BERSn的能效計算邊境ECB 83
5-1-3 執行耗能分區、排除免評估分區 85
5-1-4 R-BERSn的評分尺度 86
5-1-5 計算碳排密度指標CEI* 92
5-1-6 R-BERSn的能效標示法與分級認證 96
5-1-7 R-BERSn對再生能源的優惠計算 99
5-1-8 R-BERSn的淨零建築NZB評估法 99
5-2 新建集合住宅共用部份能效評估系統RP-BERSn (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 for the Public Space of New Residential Building) 100
5-2-1 RP-BERSn的適用範圍 100
5-2-2 執行耗能分區 100
5-2-3 計算共用部分之碳排基準值PCEc以及設計碳排量PCE 101
5-2-4 RP-BERSn的能效得分SCOREEE與分級認證 103
5-2-5 RP-BERSn對再生能源的優惠計算 104
附錄一 BERS專用建築耗電密度EUI基準 107
附錄二 外殼、空調、照明三節能效率計算法 117
附錄三 揚水泵揚程基準PHc與能源成本效率PEB計算法 151
附錄四 既有建築能效專家評估指引 157
附錄五 各系統之建築能效評估總表 185
附錄六 建築能效評估實例 199
附錄七 建築能效評估手冊BERS 2024年版增修訂概要 263
附錄八 參考文獻 267
◎ 國立成功大學林憲德教授
長期致力於建築節能、城鄉生態、建築設備及永續環境的研究,對我國綠建築及建築能效標示政策的催生提供莫大的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