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5.08
規格:繁中/平裝/116頁/ 21 x 30/彩色
ISBN:9771561054009
備註:初版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創刊於1995年10月,近14年來,它忠實地記錄了台灣當前建築設計的整體面貌,一直是業界、學術界及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要參考資料,堪稱台灣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本雜誌,也是目前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一本建築設計雜誌。
■ 編者的話
8月手記
後殖民時代如何面對歷史傷痛?
建築是文化與社會的物質載體,作為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南洋建築反映了東南亞地區複雜的社會文化變遷,從15到19世紀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傳統,到19至20世紀初歐洲殖民勢力(英、法、荷)的歐洲建築元素,形成了南洋東西方美學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基於實用功能和文化表達、創造性轉化的獨特混合體。
文化認同的層次性表達是南洋建築的核心內涵,東南亞華人社群在歷史、身份建構和文化調適的過程中,既希望保持與祖籍地的文化聯繫,又要適應移居地的社會環境,並回應殖民統治下的權力關係,這種多維度的身份訴求通過建築得到物質化的表達:在公共建築如會館和寺廟中,傳統中國建築的元素(如斗拱、琉璃瓦、龍鳳裝飾)被強調,以彰顯文化根源的正統性;在住宅和商業建築中,則更多地採納歐洲建築語彙,反映對現代性和社會地位的追求;而一些本土化的細節處理(如熱帶植物紋樣、適應氣候的空間安排)則體現了對東南亞新家園的認同。
對移民群體而言,建築是連接過去與現在、故鄉與他鄉的有形紐帶,許多南洋建築刻意保留或再現祖籍地的建築特徵,成為歷史延續集體記憶的喚醒裝置。南洋華人為因應熱帶氣候並適應狹窄的街區地塊,將中國傳統四合院的空間序列垂直壓縮,創造出通透靈活的店屋空間模式:底層商鋪為「外」空間,上層住宅為「內」空間,中間的天井則維持了「明堂」的象徵功能。這種「儒家家庭觀念的垂直化表達」,既滿足了殖民城市的高密度需求,又保持了華人家
庭的生活儀軌,「形式妥協但文化核心不變」,在殖民空間的縫隙中維持傳統文化的連續性。
在殖民時期,建築與城市規劃是殖民者管理與形塑世界觀的具象呈現,建築風格成為社會分層的視覺標誌;通過城市空間的種族階級分區與差異化分配,將社會控制權力象徵化為地理現實。南洋殖民當局將行政中心與商業區設置在戰略中心位置,採用純正的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建造,本土社群則被分配到邊緣區域,這種中心—邊緣的區位空間隔離不僅是功能性的,更是象徵性的,體現了殖民者文化霸權的的優越論。
面對殖民空間的壓迫性,南洋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本土空間抵抗策略,通過建築形式的重構來維護文化自主性,包括直接的對抗性空間,及更為隱蔽的符號學抵抗。在家庭尺度上,南洋華人將歐洲式住宅內部重新組織:客廳改為祖先祭堂、陽台轉化為神龕空間、在歐式壁爐上方懸掛中國匾額,形成「外西內中」的空間雙重性;在裝飾元素方面,歐洲的卷草紋樣與中國的雲紋結合,希臘科林斯柱頭的葉片被替換為熱帶植物如棕櫚或香蕉葉;使得建築同時向殖民者和本地社群傳遞不同的信息,形成「公開文本」與「隱藏文本」的文化抵抗。在實際建造過程中,歐洲建築語彙常被本地工匠「誤譯」,這種看似技術能力不足的表現,實則也可能是本土消化外來影響、隱蔽的抵抗防禦機制。
獨立後的南洋國家面臨著殖民遺產政治的挑戰——誰有權定義這些空間的價值?如何處理其中的權力記憶?典型的作法是拆除殖民建築、道路改名作記憶清洗與象徵性切斷,或是選擇性懷舊,對殖民空間進行挪用、重構或功能轉換,「馴化」其殖民記憶;或是建築語言續用與再詮釋,將殖民風格建築從其歷史語境中抽離,轉化為中立的審美對象。批判性再利用與空間和解代表了一種更為辯證的處理方式,既保留殖民建築的物質存在,又通過展覽內容或其他手法顛覆其原始意義,這種「既保存又批判」的雙重策略,形成了一種「和解美學」,承認歷史傷害但不陷入簡單的否定主義,超越殖民—被殖民的二元對立,體現了後殖民建築實踐的創造性可能,「既記住殖民傷害,也發現抵抗可
能」,形成空間層面的「反記憶」,蘊含深層的智慧、自信與文化韌性。
本期感謝江柏煒老師統籌策劃,讓我們一窺比較少注意到的南洋近代建築;南洋建築的風格在社會脈絡中的轉譯與重組,既不是對母文化的簡單複製,也不是對外來文化的被動接受,而是一種美學適應與文化認同,一種基於實際需求的創造性轉化,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卻又開放包容的新傳統。如何繼承、抹除或重寫殖民記憶,反映了其國族敘事與集體身分的變化;或許南洋地區後殖民策略可以給同樣面對「殖民」與「威權」雙重記憶的我們一些思考的空間。
總監 黃長美
7 編輯室手記
8 新聞
讀者投稿
14 從一部電影帶出的一幅畫與一段思考
徐鉦儒
2026第四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
16 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
第一次評審會議
王進坤
2026第四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
22 2026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初選評審訪談|林祺錦
王進坤
24 2026第十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決選評審訪談|劉克峰
王進坤
南洋近代建築
論述
26 導言
鏡像互映:台灣與南洋的文化參照/江柏煒
論述
34 閩南祠廟在新加坡:傳承、創新與多元的文化混融/江柏煒
論述
40 檳城喬治市的兩座古宅──鄭景貴及張弼士故居/凌宗魁
論述
46 台灣與南洋的都市騎樓空間/黃俊銘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2468
52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69
62 曼谷Bangpu 鐵皮屋工廠
新建與舊工廠改建
得體建築師事務所 JUSTARCHI ARCHITECTS
作品檔案2470
68 未明的質感
楓川秀雅+鄭復綱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71
78 四方一宅
木二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72
86 彰化縣二水鄉鄭宅新建工程
丰一建築+陳昱忻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73
96 深森漫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74
106 員水之家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