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他山之石
文/廖慧燕
上期的主題—高齡居住環境引發不少迴響,顯見大家對高齡社會的挑戰已有切身的體會,本期相關的延續文章包括關華山老師的「建築學觀點的療癒性環境」,探討療癒性環境學之發展及提出設計原則;魏甫主任則以多年設計醫院建築及後來從事醫院管理的經驗,提出醫院設計的檢討與建議。
有感於近年來,國內建築師陸陸續續往外發展,但是除了中國大陸及少數東南亞地方外,真正在國外執業有具體實績的並不多,其實國內不乏有理想、有實力的建築師,如「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獲得2017年「吉阪隆正賞」,是該獎首度頒給外國人,張哲夫建築師作品「東和鋼鐵空橋」2017年也被英國建築媒體評選為世界最美的橋等,顯示國內建築師的建築專業頗受國際肯定,到底是不是經營策略的問題,事務所是否需要突破性作法,如何有效運作、建立知名度,打入國際市場?
本期特別介紹荷蘭近年來崛起的建築師事務所MVRDV,主要從兩個重點切入探討,包括事務所的經營及作品產生模式。該事務所成立於1991年,面對歐債危機引起的經濟不振,積極於海外尋找新的戰場,進行全球佈局,事務所成員來自世界各地,以整合不同文化閱歷,提升作品深度並利於打入各地市場。產品包裝很重要,MVRDV認為要讓事務所受歡迎,必須抓住群眾,他們的做法是讓人人可以接觸作品,除有專職公關部門外,並借重一個以藝術家為主的視覺化團隊支援,讓一般民眾只要聽過MVRDV,就算沒見過他們的實體作品,也能從出版品、展覽、雜誌或網站知道相關資訊,以充分建立其知名度。
事務所內部的運作也有其特別之處,領導方式包括直向及橫向連結。直向部分,主持建築師下達鏈式指令,這個垂直的階層不可或缺,卻不受歡迎。在MVRDV較不同的點是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見,並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二個層級是橫向連結,包括永續、BIM、材料研發等,每個人都可能是不同任務團隊的一員,彼此互相交流溝通,所以這些基礎知識與想法就會在不同的個案中被充分應用與發展。
另外,MVRDV很早就明確地訂定了他們要挑戰的都市、社會與環境問題,這清楚的目標成為他們價值與設計的基礎。事務所的作品產生模式非常特別,一方面他們有非常科學的研究方法,策略化地利用數據與統計支撐理性的設計過程,同時也考慮人文因素,包括生活型態、生活品質、族群、公共空間、永續等,而面對完全不同的文化與使用者,事務所成員融合不同文化、年齡與背景,可以就不同的環境與技術,討論出最好的方案。
短短二十五年內,MVRDV就從一個有野心的小事務所變成全球知名的跨國公司,卻仍維持不斷問為甚麼的叛逆特質,他們不斷打破框架,並真正在全球進行嘗試,這是其他建築師事務所不敢,也達不到的,但同時,事務所引進先進設計軟體、財務與行銷專業等,讓事務所可以找到落實奇特設計的機會,所以事務所可以說是既狂野又務實。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MVRDV的作品,但他們既理想又務實的作法、事務所的經營策略、海外市場拓展、作品產生模式等或有其值得參考引用之處。
■ 目錄
作品
蘇州誠品
高雄大魯閣草衙道購物中心
新板特專二國際觀光旅館
達麗世紀雙星
ONE海運台北總部辦公室
MVRDV
BAŁTYK辦公大樓
山谷建築
天津濱海圖書館
拱廊市集
首爾路7017
激進而務實-以社會理念為核心的事務所
清晰與野心-從小規模革命到都市革命
《長期照護》
建築學觀點的療癒性環境
從醫院使用管理談醫院建築設計
《建築人物》
超越時空之「不連續的統一體」-「田中央工作群」榮獲「吉阪隆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