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0.01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建築師之景觀視野
文/廖慧燕
相對於建築而言,景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從建築物的庭園綠化、社區景觀、公園到區域、國土之遊憩規劃等,景觀學關心的是地景(landscape)議題,而地景其實是人類生存狀態在大地上的具體表現,顯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近年來,由於科技文明躍進,大量的開發與建設影響人與自然環境間的「共生」關係,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與挑戰,整體生態環境保育與資源維護成為建設發展考慮要素,而景觀學關心的範圍,從國土、區域、城鄉、社區到基地尺度,涉及生態保育、資源維護等不同面向,是環境發展的基礎。雖然建築師通常面對的問題是以基地為界定範圍,但是整個城鄉、甚至國土環境其實是建築環境的基底,所以加強建築界與景觀界的交流了解,對於建築發展及生態環境應有積極助益,因此本刊特別製作景觀特輯。
感謝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許晉誌理事長的大力協助,提供完整的企劃並協助邀稿,使特輯得以順利完成。特輯主題由大而小包括四個向度,分別是國土尺度、區域與都會、城鄉與社區及基地尺度的文章論述,同時除國土尺度外,各層級均提出幾個實際案例,形成理論與實作的完整介紹。國土尺度部分,包括由張宇欽介紹全國自行車路網,強調以人為本的規劃;郭育任介紹全國步道系統,探討國家、區域步道系統之定位、遴選及規劃等;許晉誌介紹國土空間下的濕地系統規劃,探討如何建立生態平衡及持續發展之模式;郭瓊瑩提出自景觀生態視角探討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環境,認為國土美學除景觀外,更應注重生態資源、綠色基盤之保育、復育與活化再生。在區域計畫層級,劉柏宏提出下一輪公園綠地系統規劃設計,除了營造休憩空間外,更應顯現當地環境特質且符合「在地性」;實際案例包括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整體規劃、冬山河森林公園及高雄典寶濕地公園。在都會層級,論述方面由王俊雄探討新竹市步行城市之建構,認為整個計畫是在既有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並強調合作與協調為成功要素。實際案例包括基隆港區再生、和平島公園更新、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棲息地復育、台中花博后里森林園區。在基地尺度層級,陳建名在宜居城市的綠化總論中,探討國內住宅空間綠化問題,認為法令宜放寬使空間可有更多樣性的發展,以展現更不一樣的城市風貌;在實際案例部分則包括住宅之庭園及屋頂花園等。
面對國內越來越大規模的建設及基地開發等,就國內目前所面臨之環境保育、資源應用、文化資產與建設發展等衝突議題,如何運用跨越多向度之專長及諸多更細膩之地方文化,規劃設計者除自視覺、硬體建設面思考外,對於生態環境、社會紋理、地方文史甚至多元族群等問題之整合,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挑戰,跨專業之交流合作尤為適切與必要,因此建築師也必須有更寬廣的視野與更開闊的胸襟,與其他相關業界大家一起努力,以更好的技術與策略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作品
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整體規劃 / 76
冬山河森林公園—生態綠舟 / 80
高雄典寶濕地公園 / 86
百觀海事的地質公園 / 93
城鎮之心—基隆港區再生 / 98
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棲地復育 / 102
后里森林園區 / 106
文山硯 / 112
國泰R13馥建築 / 116
天空樹 / 120
景觀特輯
自景觀生態視角探討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 / 40
以人為本的慢速國度 全國自行車路網2.0的期許 / 46
全國步道系統藍圖之規劃 / 54
國土空間下的濕地系統規劃 / 62
下一輪公園綠地系統規劃MEMO / 67
新竹市步行城市之建構 / 90
宜居城市綠化總論 /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