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4.03
規格:繁中/平裝/23 x 30/彩色
備註:初版
形形色色(The Eclectic)
本期這些案子都非常與眾不同,也藉由作品們看到其背後是如何珍惜那些地方潛藏的文化。本期的六個案例,是將建築以抽象化的方式來思考,有著強烈的概念性。並非是一般現代建築的空間生產,符合經濟性、空間合理性,而是用直覺的感受將空間做出來,不是以作為物件來思考空間,或也可以說就像是身體的皮膚一樣,試圖超越作為建築單體(身體)的存在,與環境都市與人的關係相當密切,呈現出作品的獨特性。這些跳脫典型、特殊性與地域性很高的創作,是一次次來到新的領域,與前次略有不同,有一種不斷更新的整合力量,整合後又擁有新的景象。
基地座落台灣花蓮,部落群山環抱古老水圳灌溉層疊稻田,以阿美族與客家、閩南多族融合時代更迭的場景,依循部落智慧,透過多方耆老指引進入山林,採集群竹、茅草、黃藤與溪床上的石頭、回收基地現場的工程地底黏土與村中碾米廠的稻殼,以建築劇場為本,在疫情期間持續進行自然建築工作坊,分享自然工法探造家屋,建立臨時組織共同形塑日夢般的勞作場景,進行一系列日常實驗。透過各地遊牧夥伴的參與,經驗部落青年與耆老們所傳遞分享的自然知識,義士廚師們奉獻身心,讓我們領受土地山靈的奧妙,將滋養轉化成力量。
現代主義主張「form follows function」追求理性的建築風格。儘管現代主義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都市樣貌在追求理性和效率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建築物風格的同質化,往往忽略傳統建築技術和文化元素。然而這些技術是臺灣文化的瑰寶,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將會對臺灣文化遺產造成嚴重的損失。
因幼兒園位於板橋母親之河旁,因此以湳仔港河流文化的意象與枋橋城的故事為基礎,並加入更多的童趣圖案、變化造型及配色方式,彰顯幼兒園的場所精神,我們希望搭起一座能溝通傳統與現代人,老人、年輕人與小孩之間的橋樑,運用傳統建築材料,實木構造、版瓦、泥塑剪黏、傳統彩繪,聘請老匠師以多年深厚的傳統藝術功力技術來施作,在城市中能感覺到文化是永恆延續的,而不是現代與傳統無法跨越的鴻溝,同時也希望在這城市一角,能帶給城市人更深沉更美好的喜悅及活力,創造屬於臺灣風格的文藝復興浪潮。
■ 關於季刊
《實構築》季刊成立於 2019 年,於 3 月發行創刊號! 《實構築》季刊創辦的宗旨有二: 其一,持續推廣「實構築」建築理念;其二,打造一個台灣的國際建築平台。
「實構築展覽」創辦於 2009 年,迄今已成為台灣規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展覽,每兩年於台灣不同城市舉辦展覽。「實構築展覽」追求使用與構築的真實性,以及積極與環境融合,意在提倡對於建築本源的創造性回歸,探索真實的詩意表達,藉此抵抗消費主義的侵蝕,導引建築價值觀,以建構出更理想的安居場所。「實構築」強調合作的重要性,體認到真實乃是一項社會協議,是業主、設計者、營造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共識形成過程,所有真實構築的產出,都是多方協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實構築亦是一個不斷持續進行的社會協作過程。
台灣身處國際十字路口,其在每個歷史時刻皆為多元融合的建築發展,反映了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如何以更主動的方式,在變動不居的國際洪流不停湧入中,掌握發展的主體性,一直是台灣建築的重要課題。《實構築》季刊因此定位自己,不僅是以實構築建構台灣建築主體性的所在,同時也是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平台。透過《實構築》,國外建築界將可望⾒台灣建築的獨特性,台灣建築也因此擁有走向國際的一道新門戶。
具體來說,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相遇 《實構築》季刊企劃創刊號主題為「相遇」。
美好的相遇少有來自偶然,更多來自於共同價值的分享,與分享時心意相通的悸動。在建築藉物累成的過程中,主體價值被營造、被照見、被傳達以及被理解;類似的價值也會被集結,被分享以及被傳導。藉由建築來分享價值,可以被人為地創造,但若這分享沒有如實發生,深入人心,價值和建築主體性都將曇花一現,快速地被消費所吞噬。這就是我們執意策畫「相遇」為《實構築》季刊創刊號主題的緣由,它既是個理念的標舉,也是對於自己的警示。
促成相遇的價值雖然相似,卻有著多重的面貌,就如本期作品和文章中所展示的:有台灣建築師在國外的作品,也有國外建築師在台灣的作品;又有各種材料、構造工法和技藝的相遇,從最日常質樸的到運用最新科技的;也有專業建築師和素人建造者的並置,從而拉開了定義建築的寬廣光譜;也有年輕一代和中壯以及資深世代的交鋒和辯證。
我們相信,相遇是探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