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7.07
規格:繁中/平裝/120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立足台灣 放眼世界
文/廖慧燕
建築師雜誌自創立以來,歷經多位主編及同仁們的共同努力,在建築業界建立了良好的聲譽,甚受業界的器重。尤其前任主編林志崧先生,自2004年任職以來,讓雜誌的編輯與運作更上軌道,十餘年來,雜誌財務健全且從未拖刊,不但內容維持良好水準,各期主題往往讓大家耳目一新,或著重國內建築發展、文化、競圖、城鄉建設等本土議題;或介紹海外建築環境與建築獎等,使讀者得以了解海內外建築發展,充分掌握建築師雜誌創立宗旨,善盡公會雜誌服務社會之功能。
惟林主編因另有生涯規劃於近日離職,自七月開始由本人接任雜誌主編一職,戰戰兢兢、不勝惶恐,幸林主編任職以來已建立良好制度與優秀工作團隊,往後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扮演好建築師雜誌之角色,關心國內建築相關議題,如都市更新、環境永續、高齡社會、建築執業環境及國內各地方之發展等,期望雜誌可以作為國內產政學界溝通平台,同時也將放眼世界,蒐集介紹國外建築相關發展及新方向等,以擴大建築視野,及作為國內建築發展之參考借鏡,期望各界能一本初衷,持續給予支持與指教。
建築是科技也是藝術,同時也須反映當地的生活與文化,在當前全球化與智慧科技強烈衝擊下,似乎過去的工藝、文化及地方建築特色都將棄守,現在國內外均已有建築師開始反思,如何結合現代科技與地方工藝,建立一種既包容又自我的立足點,對這些議題的思考,各地逐漸顯現各種不同的建築實踐方式與發展面向。本期特輯「地方建築工藝」特別介紹智慧5.0的年代,如何有效的應用人工智慧記錄及依據個人化的需求,並提供回應式的環境,以取代大規模生產和大眾消費文化;另外應用參數化設計可及的複雜及多樣性,大幅地超越過去的建築設計模式,所以自然走向數位製造的領域,強化了設計端與製造端的中間接軌。同時,在科技與資本主義文化盛行,傳統工藝式微的時代,創新成為核心競爭力,作為建築師,這個時代或許在社會角色扮演上必須重新調適自己的定位,這個定位不再只是純屬建構建築本體,而是更廣泛的思考如何讓自己立足於概念創新與實用工藝或傳統工藝,提出更優質的設計解答,或強調地方文化與生活特色以及社會參與的建築設計方式,建構更適合的生活環境等,國內外已有各種不同的創新思維或執業模式。
貝聿銘先生曾經提到東西文化交雜所造成的影響,「最為碩果累累的想像力及發展總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對立的思想或情感碰到一起時發生,這種碰撞,往往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突然間它就開花了,這樣的開花現象能穿破牆壁,甚至突破整個時代。」這或亦可引用在科技與全球化相對於傳統與地方特色的對立與融合中,本期相關文章似可窺見國內外逐漸浮現的花苞。
作品
七股遊客中心 / 42
新竹轉運站 / 48
板橋果菜批發市場 / 54
貿易九村浸信會 / 60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高榮禮拜堂 / 66
《論壇》
改變有感-臺北市都審興革兩年成果盤點 / 120
地方建築工藝
履行土作 / 74
窒息城市裡的友好空間 / 78
手作的尺度 / 86
泰國清邁大學創作案例分析 / 88
印度孟買貧民窟裡的設計博物館 / 94
走訪就地取材之建築工藝型態 / 96
混合想像與創新思維的地方工藝 / 100
北京眾建築PAO / 104
智慧工藝:超智慧社會的環境智慧 / 107
雲科大參數化機械手臂構築 / 110
《建築活動》
明日劇場建築:「劇場做為公共空間」之百百種可能 /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