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7.09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轉變中的高雄
文/廖慧燕
提起高雄市,大家都立刻會聯想到貿易大港,中船、中鋼、中油、石化工業等,一個以海運 及重工業為主的城市,但近年來隨著鄰近國家港灣崛起及傳統工業外移,高雄面對產業及環境等問題,在市府努力下,近幾年來高雄已經在逐漸轉型,部分也已具體 展現了實質的成果,本期特別訪問陳菊市長談高雄的建設計畫與未來發展方向,包括亞洲新灣區、鐵路地下化、高雄建築新風貌及綠地發展策略等。
亞洲新灣區主要為高雄港的水岸再生計畫,將原作為港埠使用的港區空間轉變為市民親海的 活動場域,以「人」為主取代以「貨」為主的計畫,改變土地使用,期望吸引國內外影視、數位、文創、會展及觀光等產業進駐,讓高雄的產業,從煙囪轉變為無煙 囪,重新形塑高雄城市風貌,但是硬體建設仍須軟體的配合,在目前觀光客減少及勞工政策擺盪的情況下,如何達到預期效益是後續的重要課題。
交通是都市發展的基礎,其中鐵路為交通運輸中重要的一環,但是地面上的鐵路往往也成為 發展的阻礙,高雄的鐵路貫穿都市,過去將高雄一分為二,也造成都市發展的不均衡,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不但能去除都市的障礙同時原鐵路地成為景觀綠帶,對 都市的發展與環境品質均有極大的助益。
在建築部分,高雄最近有幾個較突破的作法,包括屋頂上可設置6公尺高的棚架裝置太陽能 電板,在違建不易處理的情勢下,試圖以共利之方式達到雙贏;另外,公寓大廈可設置3公尺深陽臺不計入容積,利用陽臺進行垂直綠化同時也加強遮陽,期望達到 節能與促進都市景觀的雙重效果,這些作法對容積管制當然都是大突破,市府以更積極的作法,期望達到提升建築外觀及生活環境品質,所作的努力確實有其值得肯 定之處,但後續維護管理仍然是重點,是否可維持立法初衷,應該是後續最大的挑戰。
「他山之石」本期特別介紹上海中心大廈,這棟目前大陸最高的大廈,為了減少超高樓風力 負荷,利用縮小的模型進行風洞測試後,設計出來的120度扭曲度,可將側力減少24%,大幅降低結構費用,同時能降低內部住戶的不適感,並讓它成為上海城 市景觀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由於這種扭曲造型,二萬多塊的帷幕牆玻璃面板,一共有七千種不同規格,這是傳統電腦輔助設計難以達到的,設計者應用參數化 設計,創造了一個具備平衡性能、施工可行性、同時符合安全、舒適維護和設計要求的系統。
探討臺灣都市空間變遷與建築發展等議題是雜誌的主軸之一,記錄都市與建築成長是我們的 使命,同時也希望蒐集國內外精彩的作品供建築同業參考,在獨立自主的專業編務空間運作下,我們努力呈現雜誌多元且專業的面向,希望拓展我們的視野與報導, 秉持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持續為臺灣的建築環境努力。
作品
台北設計建材中心 / 46
中華電信板橋資料中心 / 52
舊振南漢餅文化館 / 58
高雄美國學校運動中心 / 64
綠氧森 / 70
植見築 / 76
《論壇》
本土建築才是王道 / 122
高雄建築與都市發展
翻轉高雄 / 84
鐵路地下化的都市空間規劃 / 87
高雄第一港區的價值再造 / 94
永續高雄的綠地策略 / 102
高雄建築新風貌 / 108
《建築與城市》
歷史、自然、人性 /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