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19.04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 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簡樸的建築與生活
文/廖慧燕
追求更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是人類從遠古以來持續努力的目標,由山洞、樹屋、構架逐步演化,各地區多發展出適合當地氣候、生活文化的建築。隨著現代文明與科技的發展,建築技術、材料也大幅躍進,而職業分工亦更趨精細。早期利用自然的建材,為自己及家人興建一棟遮風避雨的房子,早已演變成由專門的業者應用現代科技,使用經過製造無法回歸自然的建材來興建房屋。而在興建、使用及最後拆除過程中,常常造成對環境重大的衝擊,包括資源、能源耗用、土地環境及不可分解的廢棄物等,這種大量快速卻不可逆的營造方式,不但破壞了自然界的循環,也喪失了傳承千古的建築技藝。
面對這些行為的反省,各地區開始有綠建築、風土建築、自然建築、自力造屋等,這些名詞在實務上雖常互相搭配運用,在部分議題也有一些共通之處,但是在本質定義、目的或具體手段等其實都還是有些許差異。
就當下而言,自然建築往往被歸類於非主流建築,但是從環境觀點來看,有極大之價值,所以本期特別以自然建築為主題,感謝林雅茵建築師的協助,邀請國內相關參與者撰文。包括江慧儀總監介紹樸門永續設計,提出建築設計就如同與自然共舞,然而領舞者是大自然,而非人類,人們必須學習與自然合作。林雅茵建築師則介紹自然建築,強調使用自然、回收、或是最少加工的材料,以人力來造屋外,也包括簡樸的生活型式及態度,該文亦介紹自然建築之定義及國際間之發展,林建築師在另一篇文章則報導了去年5月間召開的第一屆台灣自然建築專業者論壇,並由劉嫈琦小姐提供相關活動實錄及側寫。蔡毓玲建築師提出了「小處著手大處串連」的永續設計思維,認為建築必須與環境共生互融,最後並回歸自然的永續循環;楊紹凱建築師則介紹其與黑孩子工班應用傳統工藝建造書屋的過程,認為其營造方式為對現代生活浪費與資源濫用的反撲;賴澤君事務所則介紹三鶯部落的自力造屋,認為需要去欣賞這樣的自然自在。從這些文章可以窺見國內自然建築、自力造屋的發展,即使目前尚未進入主流,但是強調建築應與環境共生及推崇簡樸生活的概念,確有其積極之時代意義。
本期的建築相對論「學校建築」,聚焦在戴嘉惠與林欣蘋建築師,透過與兩位建築師說明她們這十幾年參與的校園公共工程的軌跡,加上參與討論的許麗玉老師及作者林家如建築師,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年台灣校園的硬體規劃需求如何因應政策變遷、都市計劃發展、人口結構改變、教育改革、災後重建及地方再生等課題,不斷被覆寫、重組、填空、局部刪除再置入的變革故事。
另外,公寓大廈中上下樓層之噪音問題,多年來常常造成居住者之困擾、影響住戶間之和諧,甚至因而興訟也時有所聞,但是要降低樓板衝擊音勢必增加建造成本及複雜性,所以始終在業界與建築主管機關修法間角力拉扯。不過,兩年前終於完成修法,並將於本年7月正式施行,本期特別邀請林芳明老師介紹樓板衝擊音隔音法令基準及如何設計以達到法令要求,並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林昭焯研究員等介紹該所性能實驗中心建築音響實驗室有關隔音測試及研究成果,希望有助於建築相關業界對隔音相關法令及檢測方式有更深的瞭解與認識。
作品
新光天地蘇州店 / 40
T&R廣場 / 48
台肥新竹TFC ONE智慧綠能商辦大樓 / 54
和裕企業總部辦公大樓 / 60
瑞柏盛大樓 / 64
《建築技術》
提升國內建築音環境 / 107
《建築相對論》
非學非校,教育的代名詞 / 112
建築的回歸土地運動
自然建築,一起社會運動、一種陪伴、一份自在的生活 / 72
NBC Taiwan─自然建築在臺灣 / 78
「小處著手大處串連」的永續設計思維 / 85
與自然共舞 樸門的永續實踐 / 88
營造體系的初體驗 / 95
三鶯部落自力造屋 /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