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020.03
規格:繁中/平裝/128頁/23 x 30/彩色
ISBN:9771011681007
備註:初版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 編者的話
智慧建築發展的現況與未來
文/廖慧燕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我們這些三、四年級生,充分見證了資通訊產業快速進步造成的生活巨變。以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個人通訊為例,五十年前少數人家才有裝設電話、三十年前富豪或黑道大哥才會擁有碩大笨重的黑金鋼手機,二十年前手機還算是奢侈品,現在是人手一機的必需品,而且多數人承認出門忘了帶手機比忘了帶錢包更嚴重。
資通訊科技的發展就像不可逆的高速火車飛快前行,未來如何無法想像。但是在目前及可預見的近期,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之興起,各行各業都已經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建築同樣無法置身事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在三十年前就開始研究智慧建築,並於93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認證制度,雖然早期推動成效有限,但近年來因一定金額以上之公有建築物必須強制申請,且都更案納入獎勵條件與部分社宅等之申請,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到底目前智慧建築國內推動執行成效如何,是否如預期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呢,未來的智慧建築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呢,智慧建築應何去何從,我們特別製作智慧建築特輯,希望從政策面及實際執行之案例、經驗,進行檢討回顧並探討後續之方向。
特輯感謝建研所的協助,提供該所在智慧建築相關競賽中之得獎案例。特輯包括論述及智慧應用案例兩部分,首先由建研所王榮進所長就智慧建築的發展作完整性的介紹,除推動歷程、發展概況及目前成效外,同時也提出智慧建築發展面對的課題與挑戰及未來之展望;在實際案例部分,包括翁國倫先生介紹長照機構如何應用智慧化設備系統,有效的提升服務品質及降低人力負擔;施俊偉建築師探討智慧建築的未來,以統創企業總部大樓為例檢討智慧設備系統之應用,提出後續發展之看法;林秋菊處長以台達電企業總部大樓進行智慧綠改善及新建的台達美洲總部大樓為例,說明其應用之設備與系統及具體節能與維護管理等效益;寶旺營建機構介紹集合住宅類之智慧應用,並以寶旺天美為例,說明其引用之設備系統及具體效益。除新建築物外,以建築存量來看,既有建築物的改善更顯重要,由何明錦院長及徐春福執行長介紹既有住宅社區如何應用智慧化改善以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具體作法及改善應注意事項等。
歸納這些探討及案例分析,顯示建築與資訊科技緊密結合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畢竟建築還是須回歸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盲目追求高等級的智慧建築,不但造成設備的浪費,可能也會增加後續維護管理之困擾,就目前來看,建置完備的基礎網路系統,並採用開放式之通訊協定,俾使用者有擴充、彈性改變之可能,甚至就循環經濟之觀點,採租用式之設備系統,都是未來可能發展之方向。
台灣建築界泰山北斗之一的蔡添璧老師,不幸於今年二月間辭世,蔡老師聰慧過人,求學過程極為順遂,從成大畢業後先後到美日等國留學,並取得日本東京大學及國內文化大學雙博士學位。回顧其一生,早期服務公務單位,在國民住宅規劃及土地使用、建築相關法令研訂及制度之建立等,有極大貢獻。中年之後,任教於文化、政大等大學二、三十年,更是作育英才無數,對國內建築界影響深遠,而其照顧學生、提攜後進及爽朗、隨和個性更深受後輩敬重及愛戴。感謝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畫學系校友會廖晏偉理事長及吳光庭主任協助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紀念特輯,表達大家對蔡老師的感念與追思。
作品
臺中市大里光正段社會住宅(第一期) / 42
桃園市政府中路二號社會住宅 / 48
和築、真邦集合住宅大樓 / 54
中壢王宅 / 60
新竹杜宅 / 64
臺中國泰層峰 / 68
光明鼎 / 74
蔡添璧教授紀念特輯
守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的蔡添璧教授 / 119
意志與貢獻 / 120
憶蔡老師 / 122
憶蔡添璧教授 / 123
文化建築系瑰寶—蔡添璧教授 / 124
蔡添璧教授紀念特輯 / 124
《評論》
都市居住:邁向遊蕩者的居所 / 74